聊斋背后八卦
戏说古今奇闻趣事,传递世间真情善意。大家好,欢迎来到诗文书画汇,本故事为《民间故事》系列之第473期,如果您喜欢,不妨给个关注!
在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所写的短篇小说著作《聊斋志异》中,有一篇故事很有争议。
这篇故事想必大家伙儿也都猜到了,正是那篇叫《尸变》的故事。
这是一篇比较惊悚的小说,如果配上现在的音响效果和电脑特效的话,这篇短篇小说在视觉和听觉体验上来说,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惊悚大片。
看得出这篇故事蒲松龄老先生是用了全心投入才写出了这样的故事,实在难得啊!
不过在这篇惊悚故事的情节里,越来越多的读者发现了一个问题:这真的就是一场尸变?一场惊悚的故事吗?咱都知道,蒲松龄老先生的每篇故事里都有寓意,那么是不是这篇惊悚故事的背后也同样有着不为人知的寓意呢?
今天笔者结合过往粉丝们的见解,与大伙一同来分析分析这篇故事: 到底是真尸变,还是车夫的阴谋?
首先,咱先来回顾一下故事的经过:故事大体讲,四个车夫夜晚行路时,路过一家客店想要住宿。可那家店已经住满了人。店主老人就说后面还有一间,不过那里停着还没出殡的儿媳妇的尸体。四个车夫不介意便住了进去。
夜里的时候,这女尸便站了起来,夺走了三个车夫的命,后将最后那个车夫追到了村外。最后女尸十指插进了树干里死了,那车夫最后被庙里的和尚救醒。
县令经过勘查,判那车夫无罪。最后还写了份手谕,已还车夫清白。
一、明知屋内有女尸,四位车夫会不会入住?
且看原文:
一日昏暮,四人偕来,望门投止。则翁家客宿邸满。四人计无复之,坚请容纳。翁沉吟思得一所,似恐不当客意。客言:“但求一席厦宇,更不敢有所择。
从原文来看,那间客店确实住满了人。行了一天的路程,四位车夫已然很是疲累,恨不得有个木板就想躺下。
正如其中一个车夫所说:只求一个睡觉的地方就行了,不敢有所挑剔。
再说,那老者儿媳妇已经死去。按常理来说,已死之人还会闹出啥事呢?所以那四位车夫就想睡下休息,对于女尸他们可以不介意。
所以这件事合乎常理,四个车夫会选择入住。
二、会不会发生尸变?
原文对尸变过程进行了大篇幅描写,蒲松龄老先生描写得惟妙惟肖。但各位看官您见过这样的事儿吗?笔者只在电影《大话西游》的见过这样的情节。
那妖怪吸了人的阳气后,那些人脖子一歪,都死了。笔者觉得这样离奇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不会发生。
至于东北的猫脸老太太事件,传得沸沸扬扬。您要是较真儿,对于这个问题咱先搁置,先来看看下面的问题。
三、如果是尸变,这动静肯定不小,那车夫必然会呼喊。他跑了一条街,为啥没人看见、听见?
原文中说了,客店住满了行脚商人。按理说,正常人遇到了尸变这样的惊悚之事,肯定淡定不下来,呼叫、乱喊这是应该有的事。
文中描述这位车夫从客店跑出来一直跑了一条街,却没有一个人醒来。
即使那些行脚商人很乏累,但对于这样的喊叫也应该能听到。再说那店主老人也没有听到,这就不合乎常理了。
由此可见,这尸变之事恐怕是假的了。那么第二个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四、庙里的和尚为啥没有出来帮忙?他到底看没看见暴走的女尸?
原文如下:
至东郊, 瞥见兰若,闻木鱼声,乃急挝山门。道人讶其非常,又不即纳。
时晨钟已尽,晓色迷濛,道人觇树上,果见僵女。大骇,报邑宰。
前一句说车夫忙去敲门,但和尚听见敲门声急促,感觉此事非同寻常,不肯开门。后一句则说这时寺庙晨钟已敲过,天已蒙蒙亮了。和尚出门再看树旁,果然见一女尸僵立在那里。和尚大惊失色,马上报告了县官。
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那庙里的和尚只是听见了敲门声,但对于庙外发生的一切他根本不知情。所以对于那个女尸,和尚根本没有看见。
至于为何那和尚没有及时开门营救,或许和尚怕深夜有人扰了佛门清净,咱在此不做深究。
五、既然没有尸变,为何女尸十指手指会陷入树干里?这是不是车夫的阴谋?
又数人力拔,乃得下。视指穴如凿孔然。遣役探翁家,则以尸亡客毙,纷纷正哗。
注意看“止穴如凿孔”这五个字。意思是说,只见她指甲插的痕迹像凿的孔一样。前面已经分析,没有发生尸变。这如人工凿的孔是出自谁的手?恐怕也只有那车夫心里最明白。
这孔应该就是车夫凿出来的,后将那女尸手指用力插了进去,才有了后面的假象。这其实就是他的阴谋。
六、车夫的阴谋动机是什么?本篇故事的主旨又是什么?
那么既然是同村的人,那车夫的阴谋动机是什么?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的当然是个财。这四人一同出门做事,既然往家走肯定身上带了不少银两。
在蒲松龄老先生的时代,百姓为了衣食住行而发愁。不过手里一旦有了钱自然吃喝不成问题。
车夫为了私吞钱财,在另外三人熟睡之际将他们杀害。后制造了接下来的一幕幕的假象。
那么本篇故事的主旨又是啥?
再看原文:
役告之故。翁乃从往,舁尸归。客泣告宰曰:“身四人出,今一人归,此情何以信乡里?”宰与之牒,赍送以归。
意思是说,衙役向老翁说了缘故,老翁便跟随衙役来到庙前,把女尸抬回。
客人哭着对县官说:“我们四个人一起出来的,现 在我一人回去,怎么能让乡亲们相信我呢?”县官便给他写了一封证明信,并给了他些银子送他回去了。
看过这段描写,大伙有没有发现一个关键问题:县令根本没有查案,只是听了车夫和店主老翁的话就将此案了结。
那可是三条人命啊!这县令无疑是仓促断案、草菅人命啊!这也符合了那个年代官员的现状,同时也是蒲松龄老先生很多篇故事中所揭露、抨击的事实所在,这才是蒲先生的文章作风。
客泣告宰曰:“身四人出,今一人归,此情何以信乡里?”宰与之牒,赍送以归。
那车夫倒也聪明,怕回到村里会被人怀疑,于是便哭诉出来。
县令玩忽职守、草菅人命,他不假思索就给那车夫写了封“还他清白”的证明。
看得出,那三条人命,在县令眼里根本不叫事,这真是好笑啊!
结语:
综上所述,这篇故事女尸并没有尸变,这应该是那个车夫谋财害命的一场阴谋。文章主旨是蒲松龄老先生批判县官的玩忽职守、草菅人命,这才是这则故事的真正寓意吧!
文/小田
文中故事来源于《聊斋志异》,目的是借故事来明事理!切莫与封建迷信对号入座,感谢大家的支持!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