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候重耳之死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在外流亡十九年,一朝返国,挫败强楚,遂霸诸侯。他出亡时四十三岁,回来时已经六十二岁了,做了九年国君,去世的时候七十一岁。在春秋时期,他活的这个年纪就算可以了。但是关于他死后的事情,记载的有点恐怖。

曲沃这个地方是晋国的要地,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他的叔叔公子成师于曲沃,晋国从此开始内乱。一直到公元前678年,成师的孙子,曲沃武公代替晋候做了晋国国君,称为晋武公。曲沃这个地方一直是成师一系的老巢。重耳是武公的孙子,死了之后安葬到曲沃,看上去没啥毛病。怪就怪在棺材出了绛都城门,居然发出了牛叫的声音。搁现在,出了这种事情,那棺材一定要打开看看。重耳的棺材有没有人提议打开看看,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了。但是一千年之后,出过一件类似的事情

萧畅去世,棺材里有声音,大家要开棺看看,但是被王妃给拦下来了,给出的理由是,晋文公棺材里也出过声音,当时也没打开看看,因为看了没用,人死了活不了。人死了开棺当然没用,但人要是没死,那就太有用了。古代技术不发达,不像现在可以做各种检查,确定死亡。当时没法确定人是不是真的死了,一看没气了,就认为死了。其实很多人可能只是昏迷过去了,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就给抬出去埋了。现在也有,刚刚强制火葬那会儿,老百姓不愿意火葬,有人被雷击晕了,家里人赶紧整个棺材抬出去给埋了,后来开棺一看,人没给雷打死,而是在棺材里闷死了。

古人技术不发达,他们自己心里也是有点数的。为了防止把没死的人抬出去埋了,在人死后,一般会停灵几天,要复活就赶紧趁着这几天复活,过了几天都没动静,那就是真死了,可以出殡了。那到底要停灵几天呢?《礼记》里面有规定

诸侯去世,要停灵五天,大夫三天,士两天。那平民百姓停几天?肯定要比士少,具体几天,孔老先生不爱搭理你,礼不下庶人嘛。《礼记》是当时的行为准则,春秋时礼崩乐坏,大家也不拿周礼当回事。但是贵族们爱讲个排场,一般只会往多了去,重耳停灵了多少天呢?

左传是为春秋写的传,春秋上写,十二月己卯,重耳死了,传里面写:“庚辰,将殡于曲沃”,也就是第二天就出殡了。

有点着急啊,至少要停个五天才像话嘛。刚死就出殡,感觉有点草率,好像有点见不得人的事情似的。如果真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会是什么呢?晋候重耳会不会是被谋杀的,如果是的话,谋杀他的人又是出于什么动机呢?

先回顾一下重耳去世之前几年的国际形势。重耳借由秦国的势力返回晋国,刚坐上国君的时候,国内很多势力不安分,又是借了秦国的力量来扫平国内的反对派。所以即位之初,秦晋关系非常亲密。但是秦晋都是大国,秦国希望往东扩张,东边又是晋国的基本盘,所以秦晋之间的矛盾也比较严重。文公二年,发生了一件事

周襄王被他弟弟夺了王位,跑到了郑国,重耳即位之后,秦国想把周王送回洛阳,这是长脸的事情。但是晋国抢先了。史书里没有记载秦国啥反应,应该是非常不爽的。

文公五年,这一年晋国出了很大的风头,先是打败了楚国,后又受周天子封赏

这其实就是九锡,封为方伯,以后讨伐谁可以自己做主,不用请示周天子了。秦国这个时候怎么想呢?不知道,应该羡慕嫉妒恨都有吧。

文公七年,晋国和秦国联合起来攻打郑国。名义上是因为重耳经过郑国的时候郑文公无礼,实际上还是因为郑国的地理位置比较重要,郑国夹在晋楚之间,是一个缓冲地带。晋国要打楚国,必须经过这里,楚国要打晋国,也必须经过这里。过去说春秋五霸,各种版本都有,但是五霸中,晋楚是长期霸权,其他国家都是短期霸权,或者只在区域有比较大的影响力。郑国夹在两个霸主中间,只能谁来了就管谁叫爹,跟谁结盟,但是这一次,郑国表现不太一样

这三条记录放在一起看就比较有意思了,郑国派人去游说秦国,说灭了郑国对秦国没好处,不如留下来。秦穆公觉得有道理,就退兵了,不止退兵,还留下一支军队保卫郑国。狐偃要和秦国开打,重耳不同意,最后立了一个亲晋国的太子,就退兵了。

这说明到文公七年的时候,秦晋之间的蜜月期已经结束了,虽然还没有撕破脸,但是也不远了。究其原因,应该是南方的楚国自城濮之战之后消停下来了,晋国的主要对手就转到西方了。重耳这个人受过秦穆公的大恩,不好意思撕破脸,另外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晋国其实也没什么胜算。

重耳死了之后,秦晋之间几乎年年打仗,晋国赢了两次输了两次,打了个平手。如果重耳是被谋杀的,谋杀他的人是为了清除晋国这个最大的亲秦派的话,也是不和常理的。晋国对秦国,其实也没啥压倒性优势,拦住秦国不让他往东扩张自然可以做到,但要给秦国以决定性打击,晋国也做不到,只能是胶着。这个道理重耳明白,晋国明白人也不少,应该不会那么傻。

重耳在文公九年去世,联秦围郑是他最后一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猜想是他身体不太好,毕竟七十岁了,重耳去世之后太子欢继位。如果是太子等不及了想早点上台,可能性也不大,国君眼看着就不行了,等也不用等多久,没必要冒大风险弑君。

再看看重耳死了之后,棺材里发出声音,晋国是怎么处理的

卜偃这个人是个神棍,在晋国老是做一些预言,而且都言中了,当然,言不中的地方也许更多,只是历史不记载而已。重耳的棺材里发出牛叫声,卜偃就说,国君发话了,西边有军队过来,袭击这支军队,一定会取胜。西师就是秦师,棺材发出牛叫声就说明秦军要过来,有点匪夷所思。但是他说是文公发话了,谁敢反驳呢?

卜偃这个人精通算命,但军国大事,他不敢胡乱开玩笑。否则晋军去埋伏了,秦军如果不来,晋国从上到下都饶不了他。他既然敢这么说,唯一的可能就是他知道秦国要出兵了。

秦国这个时候的首都在雍,即今天宝鸡凤翔,滑国在今天河南商丘。二者距离八百多公里。郑国在今天河南郑州,距离秦国七百公里。一月份出兵,二月份灭了滑国。也就是说,重耳去世的时候,秦国还没出兵。但是杞子派间谍向秦国报信的事情,晋国这个时候可能已经知道了,也因为此,判断秦国一定会出兵。

秦国出兵,按照晋国的国家利益,肯定要埋伏秦军的。但是重耳生前是个很大的亲秦派,晋国的国策就是和秦国亲近,怎么办呢?

晋楚自城濮之战后一直断绝了外交关系,这一年晋楚开始接触了。为啥呢?应该是秦国给晋国的压力太大了,晋国不想西南两线作战,所以要把南线安抚一下。重耳这个时候还没死,但是也许已经病得起不了床了,这件事情是重耳的意思,还是太子欢的意思,已经不清楚了。但是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晋国的外交方针开始发生变化了。以前是稳住秦国,往南和楚国争天下,现在是要安抚住楚国,遏制住秦国的东扩势头。

先轸的话有点强词夺理,晋国姓姬,到处都是同姓国,晋国自己也打自己的同姓国,郑国就是一个例子,为啥别人不能打?晋国的国君死了,要秦国来哀其丧,有这道理吗?在国家利益面前,一切周礼的遮羞布都被撕下来了。太子欢在这场讨论中没有发话,他应该是支持的,否则先轸不敢有那么大脾气。

所以这就不难想象了,文公不是亲秦吗,他的话不好违背,但现在又确实需要跟秦国干一仗,怎么办?就找个由头说是文公自己的意思不就行了。棺材里发出牛叫声,那真是太好不过了,就用这个由头,说是文公发话了,上下的口都被堵住了。至于棺材里为什么会有牛叫的声音,这也很好解释,卜偃说他听到声音了,难道抬棺材的奴隶会反驳说我怎么没听见吗?

后续的结果大家都清楚,秦军劳师袭郑,最后栽了个大跟头,主将都被抓了,要不是文公夫人说了点好话,这支秦军从上到下就被一锅炖了。

最后一个问题,文公刚死,第二天就要抬到曲沃去,为啥这么急?

《左传正义》是西晋的杜预为左传做的注释,杜预也发现第二天出殡不合常理,所以解释说因为曲沃路比较远,所以早点出发。曲沃在今天山西曲沃县,绛都有两个,一个是晋献公八年筑的故绛,在今天山西襄汾赵康古城,另外一个是晋景公时期迁的新绛,在今天山西侯马。文公出殡,应该是从故绛的城门出来,故绛离曲沃不过三十公里,这是现在修的公路,当时的路未必好走,也许要三四天也说不定。另外,抬到曲沃就埋了吗?没有。

要到第二年的四月,打赢了秦国,才安葬文公,而且立了一个新的风俗,穿黑衣安葬。丧服一般是白色的,公子欢故意穿着丧服去和秦军打仗,但是白色丧服太显眼了,改成黑色丧服,安葬文公的时候就改穿黑色丧服了,显得刚刚打了个胜仗从战场回来,炫耀一下军功。这个戏做得没话说,国君活着的时候就想弄秦国,没机会弄,现在狠狠弄了一下了,重耳你可以安息了。

左丘明这个人,喜欢在文章里加点八卦,感觉和历史没啥关系的小料,比如说人家吃不上麦子什么的,总之就是喜欢说点电视台不让播的。这个事情会不会是左自己编的?也有可能,毕竟除了他,谁都没记载。太史公也觉得匪夷所思,所以这一段都没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