彖曰怎么读音
彖曰的读音:tuàn yuē。
彖,汉语三级字,读作彖(tuàn),会意。字从彑(jì),从豕。“彑”指“猪头”。猪头有长吻部,其中上吻部半包住下吻部。“彑”与“豕”联合起来表示“半包边的猪嘴”。
本义:包边、包括。引申义:总括。说明:《易经》的专用术语“彖辞”即指“总括之辞”,“小结”即小结一卦之辞。
基本字义
1、《易经》中解释卦义的文字:~辞(亦称“卦辞”)。又称《彖传》、《彖辞》。分上、下两部分,为《易传》中的两篇。说明《易经》各卦之义,专门解释卦名、卦象、卦辞。而不涉及爻辞。
唐孔颖达依据汉魏以来的注释,将“彖”训为“断”,即判定一卦之义。认为“夫子所作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文,或说其卦之名。”分为三类:以卦象象征万物释卦义;以义理、德行释卦义,以爻象在卦中所处地位释卦义。
认为“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普通法则,承认世界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之中,认为天地万物存在对立、统一关系。“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言对立物的吸引导“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
言对立物的排斥;“万物睽而其事类”,言对立物的统一性。并提出当位、中位、比应、承乘、时中,刚柔往来、顺天因人、尚贤养贤等学说。
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其形成年代和作者,近人有三说,一是认为出于战国前期孔门再传弟子駪臂子弓,(高亨《周易大传今注》)二是认为出于战国后期(孟荀之间)儒家后学。
易经的“彖辞”
《易·系辞》彖者,言乎象者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又》彖者,材也。虞翻曰:八卦以象吿。彖说三才。故言乎象也。三才即天、地、人。
意思是,先观天文知道上天以及天子的信息,次观地理知道地方诸侯的信息,再观人文知道普通人的信息,然后把这三种信息综合在一起分析、判断就能决断事情。彖言成卦之材,以统卦义也。
《周易正义》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周易卦辞谓之彖。爻辞谓之象。爻即组成八卦中每一卦的长短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