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的宦海浮沉:清廉中正兢兢业业,为何一直无法得到朝廷认可?
海瑞是谁?一个骂过皇帝3000字而不死、属下帮他贿赂上官助他高升、百姓直呼“青天”的奇人,可这位奇人到死也没有被朝廷大用,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 当什么官,做什么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后人既叹之又敬之 。
1、天资不丰
海瑞天资不高,35岁才中举,并且脑子很死板,这也成为他日后混不好官场的主要原因。
35岁这年的乡试,海瑞凭借对家乡的了解和观察,写下了因地制宜的 《治黎策》 方才得以中举。可到了京城参加会试, 海瑞还是一篇类似的《平黎策》 。
于是,海瑞理所当然地落榜了,四年后,海瑞又试了一次,四十岁的他再次落榜,或许是他知晓了其中的关节,亦或者不想不惑之年还在蹉跎,于是放弃了会试并安慰自己 “士君子由科目奋迹,皆得行志,奚必制科” 。
他跑到吏部以举人的身份出任官员,被分配到福建南平县当教谕,开启了自己的官宦生涯。
2、当官干嘛不当清官
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兼县公立学校校长,官小,但海瑞并不在意,他拿出了十二万分的精神对待大明下一代的“树苗”。
可海瑞的这份敬业精神令下属们吃不消了,他的下属不过是些书吏,薪俸不多,晋升无望,能从穷学生上卡点油水就卡点,能浑水摸鱼就摸会,总之,要得多、干得少是常态。
这放在明朝的官场再正常不过,可海瑞偏要“不正常”,不仅自己不这样,还严格要求一改从前的习气,否则就是各种处罚。可以说海瑞来了以后,这帮书吏再也没有好日子了。
不过,书吏们想到海瑞这么勤奋,说不准就出一个好苗子,很快就晋升走了,不会一直在小县城里祸祸他们。
可没想到,海瑞给他们憋了一个“大”的。
一日,御史巡视各县,顺便检查一下县学宫工作,例行检查,没有什么特殊,一行人等到了御史后,该拜就拜,该陪检查陪检查,别的不说,书吏们相信海瑞的工作,御史来了都挑不出刺。
等待御史到来,众人下拜,御史相当满意, 可唯独海瑞在最前面长揖一下,又直挺挺地立了起来,挡着了他端详的视线。
见有人不拜,御史不悦,出言询问。面见上官不拜,海瑞是犯了大忌,一下子跪倒在地的小吏们汗都流了下来了,也不知道海瑞在犯什么轴,把头埋的更低,只求老天保佑,御史不要迁怒自己。
谁知海瑞不慌不忙回怼了过去: “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官府见面当然行下属之利,可在学堂、教学相长之地,读书人怎么能轻易卑颜屈膝。
御史哑口无言,怒极拂袖而去,可也觉得海瑞说的没有什么错漏,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不过,这话传到福建学政耳朵里,深以为然, 便升了海瑞的官,迁任淳安县知县 。
1、“不正常”的官员
海瑞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升官,但更进一步总归是高兴的。只是海瑞没有想到,等赴任淳安县以后,傻眼的就变成了他。
到任后,海瑞第一个遇见的事就是被人要钱,但这个人不是上官,而是师爷、火头夫、轿夫等一票县衙打杂的。
明朝官员正式的薪俸很低,更别提没有编制的“合同工”,国家干脆没有他们的工资,通常都是知县自掏腰包。如果是“正常”的知县,当然出的起这钱,可海瑞他“不正常”,出不起。
清朝人修撰的《明史》曾这样评价明朝官员的薪俸: “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顾炎武也曾感慨过“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
海瑞养家都困难,怎么雇他们,只能遣散了他们。
履任后,海瑞万事自立更生,并一如既往,严于律己、律人,不收受任何贿赂,可海瑞没有想过,教谕不比知县,从前手底下只是些“忍气吞声”的小吏,现在手下可是有教谕、县丞、巡检等有大明正式编制的官员。
为了对抗海瑞的“清正”,这些官员孤立海瑞,不仅工作上少有配合,还因为海瑞清贫雇不起杂吏取笑他。
海瑞反而对这些无感,没有人帮忙就自己亲力亲为,自己实在难以自暇便“令老仆艺蔬自给”,自己种菜,艰难度日, 以至于海瑞清廉之名连当时的浙江总督胡宗宪都听说过他的事迹。
2、“我们凑钱为您升官!”
一日,海瑞母亲大寿,海瑞咬牙买了一块肉,这事轰动了整个浙江,连胡宗宪听说过都十分惊奇,平日没少和人八卦: “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这口气几乎和“你听说了没……昨天那个谁谁……”没有任何区别。
不过,海瑞并没有念胡宗宪的好,反而胡宗宪儿子在淳安胡闹的时候,以“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为由,不仅扣押了胡公子,还没收了所有财产,并快马禀告胡宗宪有人假冒。
简而言之,死脑筋的海瑞,这次动脑筋了,对张扬跋扈的胡公子劈头盖脸一顿臭骂:你爸来的时候还搞低调,你在这里张扬,那你就是假的!胡宗宪受到消息后,只是无奈笑了笑,其后“无以罪”。
不过,海瑞显然没有把这件事当做冲动,后来他又以同样的方式得罪了一个过路高官。都御史鄢懋卿过淳安,也是索要丰厚的招待,海瑞依旧不为所动。还打着“遵循胡宗宪政策”的招牌,不给鄢懋卿特殊优待。
鄢懋卿心中愠怒,但面上没有表露,微笑着留下一句“照宪牌行”后,离开了淳安县,不过事后多次寻找机会找海瑞的麻烦,甚至找巡盐御史袁淳治海瑞的罪。
下属听说了这件事后,纷纷劝海瑞屈服,向上面行贿,换取饶恕。
海瑞早年间就有言“尽天下而不为上官之赂也,岂尽不迁!又尽天下而惟上官之赂也,岂尽不黜!安可自以其身甘沟壑也!”
誓死不从污流,行龌龊行贿之事,怎么又会因为莫须有之罪名求饶,因此,原本他政绩斐然得到的升任机会被取消,还被贬官。
同时,海瑞“清官”之名“扬名”在外。
后来,海瑞调任的消息只要一明确,就会被当地的乡绅、贪官、污吏联合保举,众人捐钱捐银只求海瑞另谋他地,导致几年中,海瑞一连辗转多地。
1、一心为民,终得入京
嘉靖四十一年,海瑞调任兴国县知县,在这里海瑞干了一件大事,他“冒天下大不韪”,清量了土地,没收不少豪绅大家违规侵占百姓的土地,还把不少大家瞒报的土地纳入官府资料,列入收税名单,这件事百姓开心了,称海瑞为“青天”。
可地方豪强海瑞得罪狠了,大家再一次团结起来,有钱出钱,有人找人,一定要海瑞好看。可帮助海瑞复任知县的朱衡再次站了出来,拿清田的事作为表彰的功绩,为海瑞谋了一个户部主事的官。
正七品的地方知县变成中央部门正六品的主事, 看似只提升一品,但地方到中央,可以说“一步登天”,朱衡出力多大也由可而知。
不过海瑞在史书上并没有和朱衡走的很近,别人当官当的是利益、关系,海瑞眼里只有民。我清田为民,朝廷奖与不奖是它的事,奖有更好的机会为民,不奖就继续一心一意为民。
海瑞在民众眼里,是“青天”,是好官。可在明朝官场,不逢迎、不结党、不贪污、不贿赂,势单力薄,怎么前进,怎么更好的“为民”。这与海瑞形成鲜明的对比,海瑞眼里以后是以后,现在是现在,现在做不到一心为民,以后也不会。
是非曲直,在海瑞眼中清清楚楚,没有模糊,这也是他在官场浮沉的主要原因。
2、“作大死”
海瑞失望了,来到京城以后,他亲眼见证了嘉靖朝的萎靡朝政: “……肃皇帝晚年玄修,大小臣工,率勉强道服将事”。
看到了,就不能袖手,海瑞开始了他的千古壮举: “慷慨上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以明臣职……其间批鳞逆耳,侃侃数千余言,自许于有犯无隐之义”。
在这封彪炳史册的“骂帝书”中, “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陛下不顾其家,人情乎” 等 “不当臣子” 的话赫然纸上,任哪一位皇帝看过不勃然大怒?
海瑞却没什么特殊反应,在交完奏疏后,继续与人谈笑风生,可回到家后,就诀别妻子,遣散所有仆人,买一口棺材,在家等死。
嘉靖帝知晓一切以后,与胡宗宪的反应出奇一致,有敬有叹,敬国潮萎靡数十载,还有慷慨报国之士;叹刚直如此,朝堂怎么留他,幽幽说出一句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海瑞想当比干,不过嘉靖不想当昏庸至杀忠臣的纣王。他自诩比纣王强,可咽不下这口气,就一直把海瑞关在大狱中。
嘉靖四十五年,嘉靖驾崩,朝中大臣在波谲云诡的斗争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力求新朝还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狱卒听说了这件事以后,高兴的给海瑞买来了上好的酒菜。海瑞自入狱以来,不卑不亢,折服了他们,眼下新君即将即位,必然大赦天下,狱卒发自内心的替他高兴。
海瑞却会错了意,误以为是断头饭,大肆吃喝,可听到狱卒不是要杀他的头,而是皇帝驾崩了以后,狱卒见到了他毕生难忘的画面: 他崇敬的海先生“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终夜哭不绝声。”
君可以不君,臣不能不臣,是非曲直,不能不明,这便是海瑞,封建时代,一个合格臣子的极致。
海瑞死脑筋、一根筋,做事一腔热血,没有章法、手腕,一味埋头苦干,清高孤直,这些都是官场大忌,必然不受官场中人喜欢。 可脱离官场这个黑白颠倒的“牢笼”呢?
一个板正的完美官员。人们可以说他不适合官场,但谁也不可以说他不是一个好官。一个认真为官、一心为民的人宦海浮沉、终不得用,这不是那个人的错,错的是扭曲的世道。
1、《海忠介公年谱》
2、《明史·海瑞传》
3、《海瑞年谱》
4、《日知录》
5、《明故资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赠太子少保谥忠介刚峯海公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