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池之会的故事
这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
秦王以给蔺相如一块玉来换取城池,实际却推托他对秦王说:“宝玉有一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用计把璧拿到手后,他义正辞严地警告秦王,如果秦王用武力强夺,他的头就和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秦王无可奈何,只好答应蔺相如提出的条件:斋戒五天,在朝廷内举行设有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
蔺相如料定秦王如果得到宝玉后一定会负约,不肯把城给赵国,便悄悄地叫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着宝玉,从小路逃回赵国。蔺相如大智大勇,“完璧归赵”,举国称赞,被赵王破格提升为上大夫。
不久,秦国攻打赵国,杀死赵国兵士两万多人。诡计多端的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上当,又不敢不去。蔺相如为了祖国荣誉,不怕牺牲,决定亲自陪同赵王前往渑池。
在宴会上,他与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国群臣向赵国要十五座城,蔺相如寸步不让,提出用秦国的国都咸阳作为交换条件,使秦王理屈词穷,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
回国后,他被任命为上卿,职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认为蔺相如本属草野之人,靠三寸不烂之舌立功,很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他。蔺相如知道以后,不肯和廉颇相见,每到上朝时,常说有病,不愿和廉颇争地位;出门时,只要远远望见廉颇来了,便调转车子避开。
他的门客很不满意,蔺相如对他们说:“强悍的秦国所以不敢发兵攻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赵国有我们两人在。现在,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去。我所以这样做,是先顾到国家的患难,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
廉颇听到这些话,羞愧万分,他脱衣露体,“负荆请罪”,赞扬了蔺相如博大的胸怀。将相终于言和,并且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扩展资料:
事件始末:
秦昭襄王因完璧归赵一事恼羞成怒,于秦昭王二十五年,借口赵国不与它一起进攻齐国,向赵进攻。取得赵兹氏(今山西汾阳)等两城。次年,攻取赵的离石(今山西离石县)。再次年,白起取赵代(今河北蔚县)、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
这时秦国大军正欲南攻楚,为安定东方的局势,在秦昭王二十八年,与赵惠王相约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相会修好。史称“渑池之会”。
渑池之会后,相如以功授官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以致于有后来的负荆请罪。渑池之会后,秦国、赵国间暂时停止了战争。赵军立即出兵齐国,攻下高唐等地。
出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为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
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向赵要十五座城,他寸步不让,说用秦国国都作为交换,使秦王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史称“渑池之会”。
渑池之会,秦赵两国角力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场口水战里,有蔺相如的英勇无畏,也有秦王的色厉内荏,尽管有了不愉快,但是两国依旧达成了协议。秦国可以腾出手来,全力讨伐楚国,而赵国也缓了一口气,秦军给予的压力也减少了很多。
渑池之会前,秦国四面出击给关东六国带来了很大的阴影,秦王担心六国合纵,于是实行远交近攻之计,一方面结好燕国,齐国,另一方面进攻楚国,赵国等。而渑池之会就是为了缓和关系,全力攻楚。这件事并不是秦王为了“和氏璧”,而是为了缓和关系的举措。
由于这次挫折,秦国知道了即使齐国已经衰落,但东方还有有制约秦国的赵国力量的存在,也就是从这一刻起,赵国成了秦国最大的对手,之后秦国的行动都是围绕着削弱赵国进行的。中原的韩魏已经被打垮,秦国的敌人只剩下了北方的赵国和南方的楚国。
秦国认为赵国强大,加上地处中原,此时全面进攻赵国是不智的,而楚国偏远在南,在二十年前就已元气大伤,且秦国领土已经对楚国形成战略包围,因此进攻楚国就成了此时秦国的唯一选择。由于害怕赵国干涉秦国的攻楚战争,秦昭王决定先佯攻赵国,一来以战迫和,二来麻痹楚国。
百度百科——渑池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