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打坐(十三)真正的榜样

由于《》在线“发疯”,九月的四篇文章我们换个地方发。这一周的内容是《了解打坐》理论篇的最后一章,至此,《了解打坐》已完成了《准备篇》和《理论篇》。从下周开始我打算开启新的篇章《念头篇》也可以说是《生活篇》。不过,介绍《念头篇》之前我们还是先把之前遗留的问题说完。

前几天《哪吒》热映,大家看了吗?话说小哪吒神仙转世,一出生便是一个大肉球。动画片嘛不一定是真的,但虚云老和尚竟然也有一出生就是大肉球这样的传说。《虚云老和尚自述》里有详细描述,大家有空可以找出来看一看。我们通过这些传说就能得知,虚云长老一定是有着了不同凡响的修行,卓越的贡献,这才引得大家神话他、传奇他。

虚云老和尚是中国近代的佛门泰斗,只要是我佛门中人没有不知道的。老和尚世寿一百二十岁(1840-1959)“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老和尚一身肩挑禅宗五脉(现在还能留下禅宗五派,多亏了老和尚),培养无数佛门龙象,不辞劳苦重建祖师道场,并发起创立中国佛协……。如今,很多禅寺都少不了虚云老和尚的身影,现在禅宗的很多支柱人才都是虚云老和尚的徒子徒孙辈。什么是榜样?这才是啊!看这些高僧大德的事迹真是让人既敬佩又郁闷,同样一辈子,差别真的太大了。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一起读一读《虚云老和尚年谱》,全面了解虚公的一生。

“信为道源功德母”这是佛门里一句非常常见的话,就我自己的经历,学佛伊始,所有的假期都用来参加寺院的法会、报告会和课程。记得很清楚,那时我在北京上学,只要放假,我便会跑到南站坐一个“绿皮小火车”用一晚上的时间慢慢“摇”到另一个城市,早上五六点正好到站,在附近的小店里吃一份豆浆油条的标配早餐,然后驱车上山。可是,我有学到什么吗?并没有……佛法不同于世间的知识学问要用心智去学习,“道”需要用心去感受、体会,并在人情世故以及做事中磨砺自己的习气。

我不停地感受,以期好奇心的满足。感受到很多,但仍旧是迷茫的。不断地上山下山,却发现自己的清静只能停留在山上,一下山在红尘的热浪里一滚儿,自己就真的该滚了。“盲目用功”就犹如海中捞月,究竟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心变得“有底?”,让自己不论山上山下都能如法修行呢?

直到遇见禅法,我就知道一切都对了。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国佛教也有“八大宗派”,怎么选?简单,你就问你自己是不是相信。我们对于寻常事情是有固定逻辑的,一个苹果到底甜不甜?必得亲自品尝才能确定。但是,如果你就是相信,莫名其妙地就确信“苹果很甜”,那么这就是你内心真正的选择。从前,我看到祖师们强调“信心”也并不是很理解,直到现在有了亲身体会。所以,不只是佛法,其他任何事都一样,去选择那颗你认为甜的苹果!

慈悲,说出来好像蛮高大上的,这个词自带一种圣人光环。慈悲为何?慈曰“予乐”,悲曰“拔苦”,慈悲就是让你快乐,帮你除去一切痛苦,排解一切忧难。师父们曾经告诫我,心要慈悲,你的慈悲心不够。我一直纳闷儿,怎么就不够了?是不是鄙人太高冷了?还好吧,我这么萌……一直不知道怎么才能有慈悲心。其实,从“道”的角度看,慈悲并不是做一点好人好事,而是一个包容他人,不分别对立的过程,也是一个知道、明道、悟道、行道、布道的过程。但“知、明、悟、行、布”不是强买强卖,而是做自己该做的事。慈悲,没有情执。

慈悲,如任何一种品质,它是自然发生的。净慧长老说人生只做两件事“觉悟”“奉献”,这个顺序是很清楚的,慈悲要有智慧,无智慧不慈悲、假慈悲、小慈悲。有智慧,正如杯中装满了水,下一步,你只有把它倒出来。有智慧的人,觉悟的人体会到真正的清净与喜乐,看到世人汲汲营营、劳累匆忙之无可奈何之态心中自生慈悲。

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释迦老子也说,我讲了四十九年法,实则什么都没讲。圣人就是这样,慈悲而不自知,这是智慧融入虚空的表现。大智大悲,大智无悲。说这些只是和大家分享一下目前我对慈悲的看法,别盲目慈悲,这只是一种自以为是。自己是什么程度就做什么程度的事情,自己无烦恼,别人也不累还能免去很多不必要的后遗症。

佛教非常注重发心,注重菩提心。用大白话说就是不能只顾自己,要为大众服务。很多高僧大德舍弃自己的禅定功夫接引大众,舍弃自己成佛的机会而渡众生。对于这些合道之人,老天会“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我曾见过一位比丘尼师父,如果从世俗的角度看,她绝对有着可以碾压一切的骄傲和资本,台湾人,精通四国语言外加藏语,未出家时做珠宝时尚方面的工作,长相甜美,总之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可是,当我们见到她时,只觉得她平和而从容,身上没有一丝一毫的骄傲。她低眉却不失气度,清净又不给人孤清的感觉。法师和我们说,人要学习,要成就,要拥有才干,但才干绝不是为了炫耀或者显示自己高人一等。我们学习除了自身需要,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的为大众服务。我唯一的愿望就是为大众奉献我的一生。当时,她的这番话深深震撼了我,因为从一般人的角度看努力提高自己不就是为了过得更好点,钱更多点,最好再出点名吗?为什么这位师父能够说出努力提高自己是为了更好的为别人服务呢?

那时,我仔细观察着这位比丘尼法师,她的心非常谨慎,她的眼睛也从来不会乱瞟,她严守着自己的念头以防出现哪怕一丁点儿的自以为是。法师总是谦和的望着我们,讲课的时候也没有一丝的急躁。她,从未多说,但行大于言,让我知道这世界上确实有品格高洁之人。

《普贤行愿品》上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我想这段话就是对菩提心最好的诠释。此外,菩提心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的心与“轮回”“三界”“世俗”分开,能以冷眼旁观世界,从而不陷入在自己的情绪之中。真的是这样,比如当你把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当做是某种“素材”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你不会那么容易陷入,反而有一种兴奋的感觉。生菩提心者类似,就是把自己类比为菩萨,不管现在是不是,先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那么遇到事情的时候就能站在更高的一个境界看问题,从而摆脱自我念头“轮回”的干扰。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两句大概是《金刚经》里最为人所知的名句吧。

之前我们说打坐理论与准备的文章,但一直没有说如何面对境界的问题。其实,我自己也经验有限。只是从前坐长香的时候,有时好好坐着,突然就想到某些人,想到某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一股气就上头,心里的嗔恨瞬间被点燃。有一次我气的攒紧小拳拳直捣自己的腿,先捶它十几拳,哎呀,真的疼,我这个暴脾气。再一蹦跳到地上便开始在屋子里来回踱步,嘴里还骂骂咧咧几句,至此则再也坐不下去了。

还有时呢,坐着坐着突然感到很害怕。可能因为自己把禅座围上了一圈厚厚的帐子,一进去就像进了黑洞,再加上话头也参的不紧,又看了听了些有的没的故事,所以坐着坐着就开始怕,越坐越怕。至于腿钻心的疼啦,身体忽冷忽热啦……这些生理状况更是不计其数。

这所有的一切怎么对治呢?就是《金刚经》里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幻。”所以我们只需要照顾好自己的话头,其余一概不管,任他作,任那些浪花翻。这就是最根本的方法。不过,说着容易做起来可就难喽!业力之强大,惯性之强大不可小觑,你想要转念、逆流,非大丈夫不能为也!我自己面对境界,也是一样,非常难受,心里那种不舒服的感觉,那种蠢蠢欲动,那种明知这样做是不合适的但就是管不住自己的那种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太痛苦了。当“性海”之中,习气被勾起,这痛苦之时也是突破之时,大家一起努力,方是修行人本色。

前几次群里的朋友们点评文章时说,很好奇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其实,生活就是它本来的样子。我和大家一样,都只是这人间的一粒微尘。年轻的时候,人总是有这样的、那样的想法和欲望,但如今我却觉得,人嘛,守好自己的本分是最重要的。修行人的生活也一样离不开吃喝拉撒,离不开世俗红尘。若要说修行人与世间红尘男女最大的不同,就是修行人不纠结,不自我麻烦,自我束缚,也不会说一定要怎么样。修行人的人生的重点,不在外,而在内。修行人把当下,把每一念当作自己人生的重点。时时警醒着,就像公案里说的“主人公!惺惺着!他后莫受人瞒!”

修行,就是要变换气质,成为一个全新的人。就是让别人再也猜不出你的星座是什么,如果你的某些特质一直都强烈而深刻,也就代表你在这一点形成了坚固的僵化和轮回。很惭愧,我自己也并没有做到变化掉身心和气质,说了这么多,也不过口头禅。所以说,修行的水平,修行的益处,对自己是最明显的。这是一件只有利而无弊的事情。若不能变换掉自己的气质,修行无益。打坐一百年也无用。

预告:阿弥陀佛。两个大块《准备》与《理论》就结束了,最近我的生活也进入到一个紧张的节奏里,但文章还是要写的,下周正式进入《念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