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大清第一女强人,她的身上都有哪些绯闻呢?

1688年1月,一个名叫布木布泰的蒙古族老太太,走完了她75年的人生路。大清帝国朝野哀痛。这名老太太是当时在位的康熙皇帝的祖母,后来,人们根据她的谥号,习惯性称她为?孝庄太后?。

临死前,孝庄抚摸着一直伺候自己的康熙说:?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康熙并未安葬孝庄,而是将孝庄生前居住的一座殿宇拆了,运到顺治帝的陵墓风水墙外重建,称为?暂安奉殿?,孝庄的棺椁被送至那里安置。

一直到37年后,雍正三年,孝庄的棺椁才被葬入地宫,称为?昭西陵?。昭西陵与孝庄的丈夫皇太极落葬的盛京(今沈阳)昭陵,相距几百公里。

一起经年的绯闻,因为孝庄的下葬问题再次传播开来。人们传说,孝庄入关后曾下嫁皇太极之弟、摄政王多尔衮,所以死后不敢和皇太极葬在一起,只能以不忍远离儿孙为由,留在了清东陵。

至今,300多年过去,人们谈论最多的,仍然是围绕在孝庄身上的绯闻。但很少人知道,这个辅佐了两任少年皇帝的太后,实实在在是?大清第一女强人?。

▲孝庄画像

1

今天看来,孝庄与皇太极的婚姻本身就带有不可思议的色彩。

皇太极一生娶了15个后妃,孝庄是这庞大的妻妾队伍中的一员。她13岁嫁给34岁的皇太极,嫁过去的时候,皇太极已有3个妻室,其中一个是比孝庄大15岁的亲姑姑,即后来成为皇太极正宫皇后的孝端。也就是说,孝庄实际上是嫁给了自己的姑父。

不仅如此,孝庄有一个姐姐海兰珠(即宸妃),后来也嫁给了皇太极。

姑侄三人同嫁一夫,这种婚姻关系在当时的汉人社会中早已被认为有悖人伦。但蒙古、满族等游牧民族当时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婚姻禁忌,只要男女双方来自不同的氏族,一段婚姻就可以成立,辈分不在他们的伦理范畴之内。

孝庄之所以姑侄三人都嫁给皇太极,更根本的原因是部族间的婚姻联盟需要。

努尔哈赤晚年统一女真各部后,开始着手缔结蒙古部落,合力进攻明朝。孝庄出身的部族?科尔沁蒙古部落,因为最为靠近建州女真,最早与努尔哈赤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而婚姻,成了稳固军事同盟的重要纽带。

据统计,在清朝入关前,科尔沁蒙古与满族皇家联姻多达33次?有21女嫁给满族皇家,娶回满族皇家12女。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国号大清。随即建立后宫制度,15个后妃中,仅有5人拥有独立的居住宫殿,称为

五宫制?

。来自科尔沁蒙古的姑侄三人均为五宫成员,其中,孝端高居正宫皇后之位,可见这个蒙古部族与满族皇室的关系有多么铁。

不过,孝庄在五宫中的排位是最低的。反倒是她的姐姐宸妃,倍受皇太极宠爱。1637年,宸妃为皇太极生下一个男孩(皇太极第八子),立马被定为?皇嗣?。一年多后,这个男孩不幸夭折,没几天,孝庄之子福临(皇太极第九子)降生。这个像是来?冲喜?的皇九子,却没有得到皇太极太多的好感。

孝庄此后再未生育过,而她的姐姐宸妃则在1641年早逝。

关于孝庄的第一个绯闻式传说,大概在此时诞生。1642年,明朝蓟辽总督

洪承畴

被俘后,一度宁死不降,民间传言是孝庄出马,以美色、人参汤和动人言语最终说服洪承畴降清。

事实上,稍微了解一下清朝入关前的政治运作,就会知道,在以军事为主导的制度中,任何女人(包括皇帝的女人)都不可能有介入政治的空间和机会。与之相反的例子,在努尔哈赤病逝后,为了防止强悍的皇妃干政,努尔哈赤的大妃,即多尔衮的生母,被包括皇太极在内的满洲诸王逼着去殉葬。所以,至少在皇太极在位时期,后宫参与军事、政治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人们根据孝庄后来在顺治、康熙两朝的作为,认定这个女人不简单,因而倒推她在皇太极时期必定也不甘寂寞,甚至说她辅佐皇太极打天下很给力。说白了这些都是脱离历史情境的胡说罢了。

与此同时,人们相信这个女人有能力,却又对女性带有天然的偏见,因而只能一次次在女性的身体和姿色上做文章。表面是在赞扬这个女性,细想却是对她最大的贬损。

客观地讲,在清朝入关以前,孝庄并无参与满洲皇族政治的可能。更何况,她也不是皇太极最宠爱的女人,离决策的核心就更远了。

她唯一的做法,是积蓄力量。用现在的说法,叫利用闲暇时间给自己充电。

史载,孝庄天资聪慧,?无它好,独嗜图史?。爱读书,是她的一大优点。当时,满洲皇族都爱读

《三国演义》

,她也跟着读,从中学习一些谋略。

可以说,有天赋、爱学习,这两大品质才是她在后来的历史机遇中崛起为帝国?女强人?的主要原因,而不是传统所编造的美貌和美色。

▲袁咏仪版孝庄剧照

2

1643年,皇太极在清军入关前夕猝死,死前并未指定继承人。这使得大清皇位继承人,成为八旗内部争夺的焦点。

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是由孝庄的儿子、年仅6岁的福临(即顺治帝)继位。一些史学家据此认为,孝庄母子成为最终的赢家,说明孝庄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中施展了手腕,不愧是个厉害角色。有些人则继续在她的绯闻上做文章,猜测她与同样30岁出头的皇太极之弟、皇位有力竞争者多尔衮产生了感情,并通过感情攻势让多尔衮退出皇位争夺,转而支持年幼的福临继位。

然而,历史的真相是怎样呢?

由于孝庄身处后宫,加上入关前满洲皇室对后宫干政的排斥,这一时期关于孝庄的史料几乎为零。

从当时的八旗制度来看,各旗为了各自的利益都会推举自己的旗主为皇位继承人,各方势力平衡不下,以致皇太极死后6天,八旗旗主都开不了会,无法决定继承人。最后只能采取折中方案,让剑拔弩张的内部权斗缓和下来。

根据已故清史学家商鸿逵分析,皇太极死后,他的第十四弟、睿亲王

多尔衮

和他的长子、肃亲王

豪格

都正当盛年,而且得到各自所主旗的拥戴,故两人为了皇位相争不下。

豪格有皇太极生前自将的两黄旗和正蓝旗的支持,多尔衮则有两白旗的支持,而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势力最弱,因此,拥有两红旗的礼亲王

代善

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代善是皇太极之兄,早年有资格与皇太极争皇位而推让不争,这使得他的威望极高。当代善的儿子跟他说,?众人已定议立睿王(多尔衮)?,代善只是

嘿嘿?

了两声,不置可否。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得到多数旗主、大臣的支持,遂退而求其次,转而在皇太极的儿子中选择年幼的福临继位。这个提案,可谓一箭三雕:一是选皇太极的儿子,代表了两黄旗和正蓝旗的利益,他们不会反对;二是以皇太极的幼子,来逼迫其长子豪格退出帝位争夺;三是幼主继位需要摄政,多尔衮可以进一步谋求摄政王之位。

果然,这个折中方案一提出来,就得到广泛欢迎。福临幸运地被拣选中,成为大清入关的第一任皇帝。

但皇太极一生总***有11个儿子,为什么偏偏是福临被选中呢?这难道真的如人们所说,是福临之母孝庄与多尔衮发展感情促成的结果吗?

很遗憾,真实的历史并不能满足你的八卦欲。

细究皇太极的11个儿子,除去长子豪格和当时已去世的二子、三子、八子,以及由庶妃所生的四子、五子、六子、七子、十子,真正有资格成为嗣君的?五宫?后妃之子只有两个:孝庄所生的九子福临,麟趾宫贵妃所生的十一子。

然而,麟趾宫贵妃的身份比较尴尬,她本来是满洲的政敌?察哈尔蒙古林丹汗的妃子,林丹汗被皇太极击溃后,她作为战利品被皇太极纳入后宫。基于这样的身份,她的儿子很难获得各旗旗主的认同。

所以到最后,也就只有福临是唯一的合适人选。

可见,福临继承大统这件事,是八旗力量相互制衡的结果,孝庄并没有也不可能出力。

人们在赞颂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会将他/她的所有过往经历加以重构,要么高大化,要么神化。孝庄被一些史学家想当然地认为在儿子继位过程中施展了不凡的谋略,正是这一历史书写定律的体现。但其实没必要如此,一个人的伟大,并不一定要从头到尾伟大,只要在某个时段,甚至某个时刻彰显伟大,这就足够了。

如实地写出他们在伟大之前的无能或无力,并不会损害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相反,会让这个人物更加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