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呼吸吐纳呼吸法是什么?
相关如下:
深呼吸:
人时时刻刻都在呼吸,但往往也最容易忽视呼吸。众所周知,肺是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其表面积展开有两个足球那么大,但很多人因为呼吸太短促,使空气不能深入肺叶下端,导致换气量小,在正常呼吸频率下通气不足,会使体内的二氧化碳累积,导致脑部缺氧,出现头晕、乏力的症状。
因此,选择空气新鲜的地方,每日进行2—3次深呼吸,可以使人的胸部、腹部的相关肌肉、器官得以较大幅度的运动,能较多地吸进氧气,吐出二氧化碳,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促进有氧代谢,从而达到养肺目的,并且对于解除疲惫,放松情绪,都是有益的。
所谓深呼吸,就是胸腹式呼吸联合进行,深吸气时,先使腹部膨胀,然后使胸部膨胀,达到极限后,屏气几秒钟,逐渐呼出气体。呼气时,先收缩胸部,再收缩腹部,尽量排出肺内气体。反复进行吸气、呼气,一呼一吸尽量达到6.4秒。
腹式呼吸:
大多数人,特别是女性,大都采用胸式呼吸,只是肋骨上下运动及胸部微微扩张,许多肺底部的肺泡没有经过彻底的扩张与收缩,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这样氧气就不能充分地被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时间长了,身体的各个器官就会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状况,很多慢性疾病就因此而生。
而腹式呼吸以膈肌运动为主,吸气时胸廓的上、下径增大。正常的腹式呼吸一次约10-15秒,能吸入约500毫升空气,能有效地增加身体的氧气供给,使血液得到净化,肺部组织也能更加强壮。
能使我们更好地抵抗感冒、支气管炎、哮喘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同时由于横膈膜和肋间肌也在呼吸中得到锻炼,人体的活力与耐力也都会相应得到增加,精力也就更加充沛了。
吸气时:采取仰卧或舒适的坐姿,可以把一只手放在腹部肚脐处,放松全身,先自然呼吸,然后吸气,最大限度地向外扩张腹部,使腹部鼓起,胸部保持不动。
呼气时:腹部自然凹进,向内朝脊柱方向收,胸部保持不动。最大限度地向内收缩腹部,把所有废气从肺部呼出去,这样做时,横膈膜自然而然地升起。循环往复,保持每一次呼吸的节奏一致,细心体会腹部的一起一落。
两仪任督二脉通天地:
两脚同肩宽,自然站立,全身放松,无物无我,让心归零。
两手曲伸,掌心向上,鼻子慢慢吸气的同时两手紧跟着慢慢上抬起,到达最高处,两手张开,上体后仰(即打开膻中穴),直到一口气吸完为止,吸气越慢越好。
然后嘴微合慢慢吐气,越慢越好,往回吐气的同时,两手慢慢沿原来的手势返回,直到一口气吐完,两腿绷直,两手刚好摸脚脖,头部紧挨着两小腿,让脊柱24节自然打开。
两仪阴阳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获“中国一绝”称号。是一种既古又新的的特殊技艺,一种修身养性的道法,一种会通天地的智慧,一种博览并提升生命感悟的哲学。
源于天体阴阳五行,是遵循宇宙和人体自然法则的武学养生功夫;它是集力学、中医经络学、养生学、易经八卦、哲学、美学、阴阳学、平衡学等为一体多学科的一门武学,它融合道家的自然、释家的禅心、儒家的中庸于一体,集中体现了中华武学“武医同源”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