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1、春节

海南春节的习俗大致与内地相似。正月初一,汉代称为元旦,明清也称为元旦,俗称“新年”。元旦是一年之首,作为岁首它在一年一度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岁首民俗也极为丰富。

初一天明时,焚香,放爆竹,在祖宗堂里摆设年糕、汤圆,开门迎年。早上起来洗漱完毕后,男女都要穿上新衣,鞋子一定要干净,打扮光鲜,见面的人都道吉利的祝福语。当日忌讳扫地、汲水,禁止动针剪,禁倾倒秽物,禁止买东西,饮屠苏酒,做生菜、春盘、节糕,全家团聚用餐,禁出远门,当日晚上起,就得在祖宗堂摆设水果,直到元宵晚上为止。

清晨迎新年后接着是拜年了。放过开门炮接着就是拜年。大清早,嫁出去的女儿就挑着大盘年糕回娘家拜年了,若女儿是当年嫁的就得多些年糕。拜祖后,把所有的年糕分给邻居,然后由长辈率家人出门去拜访亲朋好友,亲朋好友带着礼物前往庆贺,还给小孩压岁钱。春节期间,当地还举行活动,舞龙遍街都是,还有调声、拜神庙等习俗。到拜神时,一般在庙堂祭拜。庙堂是洋浦这个地方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迷信产物,以为天神、佛等会为他们带来好运,所以修建庙堂,奉供神仙,人们由此遗传了下来,正所谓前造后学嘛!

人们去庙堂的目的有:祭祀祖宗;求官;求生男;求福;求名;求利;喜兴;当兵;祛病等等。去祭拜时一般带水果、炮竹、香、香纸。

正月十五元宵节,祭祀祖宗,春节就得告别了,春节落定。

新年习俗生动和谐,情趣高尚。新年是休憩的日子,是民众身体与精神放松的机会,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着民众的生命律动与精神渴求新年充满欢快、充满期待。

2、 端午节

我们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端午节通常有下面一些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八卦图,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海南与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除了不赛龙舟,其它与内地相似。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吃粽子:我们海南人与荆楚之人有点类似,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并且饮雄黄酒,我们海南人只吃粽子。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3、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种民间传说,认为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后来这一习俗传到了海南,产生了具有海南特色的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