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三传》的评价

“五经”指《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五部.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其中殷商和周初的部分,所用语言同秦汉时的古汉语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远,传写讹误,十分艰涩难读.韩愈谓之“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但抛开文字的障碍不谈,在情感的表达上,其实是朴素而简要的.由于发表那些言辞的人,地位都很高,言语之间,具有居高临下的自信.对于后人来说,古奥是一种特殊的美感,质朴自信,又显示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书》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汉代《尚书大传》引子夏语,谓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若参辰之错行”,也是有感于此吧.不过,这里也有崇古的心理作怪.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周礼》还包含着古代宗教、经济政策、哲学与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历史资料,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的重要文化典籍.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易经》也叫做《周易》,就是周代之易,孔子定为五经之一,计有24070字.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它是用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为结构框架,把中华民族在太古时代摸索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用抽象的符号记录下来,进一步以阴阳变化之道来分析,说明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通过卜卦来启示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规律.

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并且,在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上,也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史学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有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文学家往往体会了遣词造句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当然,刻意求深,也难免造成文意晦涩的弊病.

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为三传

《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汉书·艺文志》认为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撰,当代学者多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所作.《左传》以文史见长,记事详实,多用事实解释《春秋》,所记载的事件甚至比《春秋》多出十七年.《左传》记载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其史学、文学、美学的价值尤其显赫.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撰,相传为子夏传授公羊高,公羊一氏口耳相传,至汉景帝时由公羊寿与胡毋生写定.《公羊传》以问答形式解经,着重阐释《春秋》之“微言大义”,发挥其中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经过董仲舒的宣扬,《公羊传》在汉代有很高的地位.公羊大义对后世的影响很深,尤其“大一统”思想,成为千百年来我国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巨大精神凝聚力.

《榖梁传》,亦称《春秋榖梁传》或《榖梁春秋》.旧题战国时榖梁赤(赤或作喜、嘉、俶)撰,相传为子夏所传授.据后人考证,《榖梁传》亦经过口授,在西汉时始写定,成书当晚于《公羊传》.《榖梁传》体裁与《公羊传》相似,亦侧重传《春秋》之“义理”,但其地位与影响皆不及《左传》和《公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