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 中国武术分为几种?
依发源和流行的地域区分:一般以长江为界。分为南北派。一般说来,长江以北多打北派——长拳;长江以南多打南派——南拳。其特点是由于南北方的地理环境及人的体质、气质的不同所造成的。南方多山丘,气候温和,自然条件较北方为优,其体质则稍逊,性格温文,反映在拳式上,多短打小步,以机巧见长;南拳多手法,少腿法,拳式小巧严密,动作紧凑细腻,基本上是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催力,贯穿发劲,劲力充沛,步法稳固,少腾空跳跃,拳势激烈,富有阳刚之美;发力时要求手、身、腰、腿的劲力贯穿一气,有时发声,以声助力;善于短打近攻,活动范围较小。北方多平原,气候寒冷,自然条件较严酷,人的体格强壮,性格豪爽,反映在拳式上,跳跃滚翻动作较多,动作舒展大方(架式开展),快速多变,起伏转折明显。技击时腿法丰富,素有“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手打三成、腿打七成”之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南拳北腿”。
外家的南北两大流派中,北派以长拳为代表,有潭、查、花、洪、炮五大门户。此外还有六合、通臂、劈挂、二郎、太祖、短打、迷踪、螳螂、八极、番子、地蹚、罗汉、戳脚等等派系。南派主流在福建、广东两省。福建有龙、虎、豹、蛇、鹤以及五祖拳等;广东有刘、洪、蔡、李、莫以及咏春拳等。此外,长江以南各地(如浙江、江西、湖南、四川)所流传的武术门派,都归入南派(也称南拳)的范围。
以功法和拳理划分:内家、外家。内外家的划分代表了拳术的刚与柔。
明末清初,一代大儒黄宗羲撰写的王征南墓志:“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由黄宗羲之子黄百家编著的《内家拳法》一书曾记载说,张三丰早年精熟少林拳法,领悟了禅武的奥妙,后来对少林拳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立了后被人称为“内家拳”的武当派拳法。《内家拳法》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王征南拳术的拳理拳法,开始以“内家拳”自居。《内家拳法》一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在武当派功夫的习练者中。又由于王征南拳术的拳理与太极拳接近,清代之后的许多太极拳家也开始以“内家拳”自居。并由此将少林等其他门派功夫归入“外家拳”。内家、外家之说逐渐流传开来。
内家拳注重体内精、气、神的锻炼,修研内劲;在技击上偏重劲力内含,内功宜主静,不静则气不清,神不定。尚柔劲,内家拳法主于御,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外家拳注重拳脚的功夫,讲究筋骨皮的锻炼;以踢桩打袋等硬功夫作为拳术的基础,拳法刚烈,变化多端,主张主动出击,先发制人。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外功宜勤动。不动则手不敏,足不捷,身不灵活。技击上多以钢制柔,以攻为主。内家拳种以太极、形意、八卦为代表;门派以武当为楷模;外家统称少林,分南北两大流派。
少林武术讲究“禅武合一”、内功修炼是每位少林武学高僧的必走之路。《少林拳经》云“拳打脚踢撞靠顶,均有丹田把气冲”、“气自丹田吐,全力注掌心”、“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等等。武僧习练《易筋经》遵循的便是内外兼修的整体训练原则——先气后力,先练“内壮”、再练“外壮”,强调基础入手,疏通筋脉、活顺百节,?强壮五脏六腑,使全身血脉畅通无阻,劲力隐存于丹田之中,而后再修习各种拳技。所以少林功夫不仅仅是几个简单的拳脚动作组合,招招使用的都是内力,伤人于无形之中。少林七十二艺中,无论是竹签指、飞毛腿,还是飞悬崖、越阴涧,演练者无不具备精深的内功。
武当武术是在中国的古典哲学《易经》和道家的养生术的影响下创立的。这类拳术以阴阳、五行、八卦为理论,将气功溶于拳架中。少林、武当两派,明清以来支脉很多,虽练法不同,其目的则一。至于刚柔相济的讲法,少林派主张以刚乘强,先刚而后柔。武当派主张以柔乘能,先柔而后刚。归根结底,不离其宗。可见内外家之别只是技击方法应用上的不同,而无拳种之分。内家练心态,外家练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