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南涧跳菜艺术英语怎么说呢?谢谢。

Nanjian Folk "Cuisine Dance" Art.

这个问题比较难,看了下面这个网站的介绍,我才知道网上某个翻译“Jumping Vegetables”是大错特错了。

事实上这是一种舞蹈,不用Jumping,应当用dancing;而且“菜”也不能理解成“蔬菜vegetable”这里指的是菜肴、酒席(Cuisine)

/Get/shidin/minsu/tiaocai/tiaocai/000241592.htm

《南涧跳菜》又名“抬菜舞”,是南涧县境内民间办宴席上菜时,为敬重宾客而跳的一种礼节性舞蹈。

这种舞蹈在南涧广大地区都在跳。常见的有两类:一类是“宴席跳菜”(俗称实地跳菜);另一类是“舞台跳菜”。“宴席跳菜”一般在结婚庆典、新房落成、给老人祝寿和为老人送终办丧事时举行,该类跳菜按抬菜方式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跳法。一种是常规跳法:当跳菜开始时,在忽高、忽低、忽急、忽缓的大铜和唢呐声中,大师傅们从厨房相继而出,他们手里托着托盘,盘中摆满菜碗,在三声大锣响过后,先由两人跳着舞步,缓缓入场。两人一前一后,分别跳着舞步,扮着怪相,表演着哑剧,幽默而滑稽,相互配合得体别致,一步步徐徐入席,动作轻、优美、流畅、连贯。落菜时,按所开的八碗宴,摆成回宫八卦阵,每一碗菜都是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先放哪碗菜,再放哪碗菜,最后放哪碗菜,全按古有成规布阵落桌,有条不紊,丝毫不乱。第二种称“空手叠塔跳”:只见一“跳菜”高手头顶托盘,盘中盛满8碗菜,双手伸开,每只手上分别托起重叠在一起的4碗菜,双脚踢踏着节拍,在唢呐声中跳着舒缓的舞步上场,两位搭挡忽前、忽后、忽左、忽右为其保驾护航,令赴宴宾客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但跳菜高手却从容自如,连一滴汤汁也未从碗中溅下。第三种称“口功送菜”:开始时,一“跳菜”顶级高手口中紧衔着两柄大铜勺,勺上各置一大碗菜,头顶一托盘,盘中摆8碗菜,'双手各托…盘,盘中各摆8碗菜(***24碗菜2碗汤,另——碗汤由搭挡端上),在唢呐声中跳着舞步入场,口功、臂功、腕功、顶功、指功齐用,开张整合,徐缓有序,菜香四溢,一气精确落下三桌。精彩的表演绝不亚于杂技分毫,令人惊叹、叫绝。

“舞台跳菜”按所表演的地点不同或舞台大小又分为“舞台跳菜”和“广场跳菜”。无论是“舞台跳菜”,还是“广场跳菜”,相同之处是其所用舞步都以“半翻歌、三翻歌、全翻歌、三跺脚、扫脚歌、直歌、攒歌、攒攒歌”8种打歌步伐为主,都是用来表达彝族人民的丰收喜悦和美好憧憬,同时也用来表达对来宾的崇高敬意和深情厚爱。其二者差异在于“舞台跳菜”演员多在20人之内,要求舞蹈动作细腻,调度花样频繁,演出质量和舞蹈动律力求达到炉火纯青的功效。而“广场跳菜”则注重大色块、大气势和整体艺术效果,演员少则40人,多则可达上千人。“舞台跳菜”按表演时的不同步伐套路,通常分为无量山系黑彝“跳菜”、哀牢山系黑彝“跳菜”和无量乡红星村白彝“跳菜”三种。无量山系黑彝跳菜即位于南涧县的西北部,包括小湾东镇、碧溪、公郎、乐秋、拥翠5个乡镇,因该区域山脉同向,水系连源,族内交往密切,致使“跳菜”在这一区域内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跳菜”套路有十种:属摹拟性组合的有“喜鹊蹲窝”、“苍蝇搓脚”;单纯抒发感情性质的有“踏步两翻两转”、“跳步两翻两转”、“三翻三转”、“退歌”、“踏步半翻半转”、“一步转通”、“合脚”等组合;与吹芦笙者领舞组合的为一套,以及在领舞过程中吹笙者感情产生巨大变化时出现“回身敬酒”、“公羊打架”、“鹤立松尖”、“矮子探水”、“斑鸠找伴”、“喜鹊蹲窝”、“狂猴寻亲”、“苍蝇搓脚”等特殊动作有8个。哀牢山系黑彝“跳菜”即位于南涧县东南部,包括无量乡、宝华镇的部份地区。该山系的“跳菜”分别由“攒歌”、“四步行走式”、“六步行走式”、“六步颤动式”、“板桥翻”、“半翻”、“三翻”、“全翻”、“正喜歌”、“三跺脚”等10种抒发感情性质的舞蹈组合而成。而无量乡红星村的白彝跳菜在同一民族内又自成一体,形成一个独特的种类,分别由“老鸹歌”、“正喜歌”、“歌利得”、“直歌”、“弯脚歌”等 5 种套路组成,其中最具风格的是“老鸹歌”和“正喜歌”。“老鸹歌”属模仿老鸹(乌鸦)在地上觅食时跳动形态而舞的摹拟性舞蹈;“正喜歌”又叫“扫脚歌”,是在喜事“跳菜”时作为收场跳的一种套路,能引人人胜,激发感情。

起源于原始母系社会、盛行于唐朝民间的《南涧跳菜》(捧盘舞)构成了南涧民族文化的源头,其影响深远,让人过目不忘的有两幕:

一幕是以无量乡阿比庄为典型的“宴席跳菜”,该村“跳菜”自建国以来,每逢村里婚丧嫁娶、建新房和为老人祝寿时,都要在宴席上举行传统的“跳菜”仪式:当三通锣鼓声响过,人们翘首以待的跳菜师傅闪亮登场,他头顶、手托各装满8碗菜的三个托盘,踏着唢呐的节拍,扭动腰肢,忽快、忽慢、忽左、忽右的向前跳着,表情亦庄亦谐,逗得满座客人前仰后合,笑声不断,这既是舞蹈又是杂技的表演,把十里八寨的彝族乡亲们聚在一块、揉拢一堆,让众父老乡亲在享用8大碗之前先享用“跳菜”这道民族精神大餐……

另一幕是2000年12月参加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荣获铜奖的广场舞蹈节目,该节目分“彝乡歌韵、涧水狂情、气贯长虹”三个章节,集传统的“跳菜”和“打歌”为一体,由50名演员依次表演。10支大铜分别由10个身穿虎皮装的娃娃吹奏出场;20名身穿黑山羊披的彝族男子以“彝族大刀舞”的旋律跳起16步“打歌”舞,而后组成4桌丰盛的“梅花”宴席,躲在大圆桌下的20名女子似“白鹭出海”,吹着芦笙次第而出。在表演过程中,彝语彝调、铜号声、唢呐声、芦笙声、大铜声一浪高过一浪,既充满彝家男子汉气吞山河、排山倒海之势,又展示了女子阴柔之美的风韵,古朴生动、刚柔相济、滑稽风趣,形成 " 土而美”的艺术亮点,令人回味无穷。

荷兰友人布朗姆先生在观看了《南涧跳菜》节目后赞扬说:“我进入南涧的原始森林,就好像进入了乌托邦新岛、梦中圣地;到彝乡观‘跳菜舞蹈',我的胸臆达到了至高至美的境界,心灵也得到了沐浴净化后的满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