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臂刀简介及详细资料

剧情简介

大侠齐如风收留了为救自己献身的仆人方诚之子方刚,并传授其

武艺,且欲立为掌门。如风女儿齐佩因爱慕方刚不成,联合师兄与方比武,并施暗算;方右臂被砍断,负伤逃走,为少女小蛮所救,并依小蛮父所遗《左手图谱》练成了左手神刀。后来,如风遭仇家笑面二郎和长臂神魔复仇,弟子被杀,齐佩被囚。危难之中,方刚不计前嫌,与小蛮救出齐佩,又杀笑面二郎、长臂神魔及其党羽,并救出师父。随后,两人携手远走天涯。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备注 方刚 王羽 小蛮 焦姣 齐如风 田丰 齐佩 潘迎紫 齐夫人 陈燕燕 长臂神魔 杨志卿 魏师兄 黄宗迅 郭师弟 樊梅生 方成 谷峰

简介?:方刚父亲

巴双 刘家良 丁鹏 唐佳 唐迪 郑天寿 小二 曾楚霖 王大爷 郝履仁 孙师弟 张佩山 七师兄 郑雷 火星 庙会儿童 赵雄 顺儿 九师弟 王光裕 齐如风徒弟 袁和平 齐如风徒弟 袁祥仁 齐如风徒弟 刘家荣 齐如风徒弟 刘刚 客串 仓田保昭 客串 张百爽 任世官 客串 陈全 客串 客串 周小来 职员表 制作人 邵仁枚 导演 张彻 副导演(助理) 黄源盛 编剧 张彻,倪匡 摄影 阮曾三 配乐 王福龄 剪辑 姜兴隆 美术设计 陈景森

(演职员参考资料 )

幕后制作

1965年,邵氏公司老板邵逸夫对泛滥老套的武打片厌烦,决心要拍摄新类型的武打片,几经尝试,张彻在1967年拍摄传世之作《独臂刀》,成为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的影片,张彻获得"百万导演"的名号。这部影片奠定了张彻在影坛的重要地位,被人称为新派武侠电影。张彻的电影中,男性演员才真正有主角的地位;之前的黄梅派作品,男性演员在其中只是陪衬。张彻的电影中,男主角是性格刚烈的侠客,个性独立,有自己的为人处事的标准,看重男人间的情义,儿女情长是陪衬。

邵氏于1967年凭借此片的紧张剧情及紧凑镜头,奠定武侠片王江山。张彻因此树立「新派武侠电影」典范,倪匡亦写出剧力万钧的剧本。而片中演员全是一时之选,如王羽饰方刚,焦姣饰小蛮,潘迎紫饰齐佩,杨志卿饰长臂神魔。故事描述,方成长中饱客群师兄妹歧视侮蔑;一次比武,方更误被师妹齐佩断臂,带伤逃跑。后方为农家女小蛮所救活,原想隐居山野,却遇师门有难,方为了恩仇,遂用亡父断刀及蛮父刀法斗长臂神魔…

由武侠作家倪匡编剧,但内容经张彻修改甚多,倪匡笑言只有"独臂刀倪匡"五字是属于他写的。剧情讲述仆人方诚为救大侠齐如风身亡,齐收留其子方刚,传授武艺并欲立为掌门。女儿齐佩因爱方不成,与师兄以比武为名暗算方,致其右臂被砍断。方刚为少女小蛮所救,并以其父所留《左手图谱》练成左手神刀。齐家遭到仇人笑面三郎和长臂神魔等的攻击,危难时刻,方不计前嫌,与小蛮合力救出师傅及齐佩,并身背代表师门的金刀,挑战长臂神魔,最后用亡父断刀及蛮父刀法战胜长臂神魔。本片为阳刚导演张彻的成名经典作,也是首部票房超过百万港币的卖座片,因而掀起港台两地的"新武侠世纪",具有影史上的重要意义,同时使得王羽成为第一位武侠巨星,其后延伸了多部续集,亦使"独臂侠"掀起了残障武林高手的新风潮。

影片评价

无可否认,由张彻、倪匡联合编剧的《独臂刀》有借鉴金庸《神雕侠侣》杨过断臂情节之嫌,刁蛮师妹齐佩(潘迎紫)虽对同门方刚(王羽)暗怀情愫,却因他天性孤傲落寞反生怨恨之心,遂与两位师兄对他百般欺凌挑衅。后来雪夜较技,齐佩不敌,竟施偷袭,斩去方刚右臂泄愤......影片至此,似乎还未尽脱大家熟悉的"神雕"桥段,但从整体来看,《独臂刀》却是剧情独特曲折,尽显阳刚惨烈之美,方刚断臂后得村姑小蛮相救,本想退出江湖、与她归隐山林,然现实残酷,小蛮遭人欺负调戏,方刚却无能为力,心下不甘,便常在半夜起来练武,小蛮不忍,拿出父亲遗留之残缺刀谱,终令方刚练成"独臂神刀",一雪前耻。

尽管《独臂刀》主要以功夫打斗吸引观众视线,主人公以残疾之身反练成偏门奇功的遭遇亦扣人心弦,但该片显然并未仅停留于表面的功夫噱头,对方刚这一悲剧英雄的刻画是《独臂刀》的最成功处。--独臂、断刀、残谱,构成了方刚的复杂感情世界。"独臂"令他愈发孤愤;断刀代表父情师恩,生父临死留下断刀,恩师待他若亲子,方刚重情重义,师门有难自会赴汤蹈火、义无反顾。而残谱既是小蛮情思所系,又是江湖仇杀象征。待学得残谱功夫,是继续好勇斗狠,还是携爱侣匿名归隐,师门荣辱难道从此便不闻不问?种种心理矛盾、情感冲突彼此交织,相互激荡,令《独臂刀》盈溢着饱满热烈的浪漫情怀,强烈感染著每位观者。再者,即便今日看来,《独臂刀》体现出的独特节奏和故事张力,不仅不会让人觉得过时,反而历久弥新,更显经典魅力无限!

影评一

看完《独臂刀》,重温完张彻的青春梦,回头再看花絮里那些业已作古或是衰老的当事人,想起前几日在电视上看到中年王羽耍刀(不知道是不是那把独臂刀),真要叫人生出物是人非的恍惚。惟有电影还在,如同片中那柄断刀,数码修复之后,熠熠生辉,完好如初。

影评二

评论张彻导演阳刚武侠的开山之作《独臂刀》很难,因为此片不论业内业外评价都很高,评论也特别多,难出新意,甚至连题目都难拟定。

张彻的第一部武侠片是《边城三侠》 ,不过,张氏武侠的奠基之作当是这部《独臂刀》。本片在当年放映时票房过了百万,好评如潮,可谓邵氏武侠电影的风云第一刀,张彻从此也有了个绰号--百万导演,此片也与胡金铨的《大醉侠》一起,被业内誉为"新派武侠电影"两面旗帜。

这《独臂刀》叫好又卖座,究竟好在何处?

剧本偷招,巧妙。很多人以为是倪匡所编,据八卦小道讯息,其实张彻在编剧方面多有干涉,这一点看电影就知道,编剧为二人,张彻在先。故事主线和主要人物设定灵感来于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主人公方刚、齐佩、小蛮疑似杨过、郭芙和小龙女。在《神雕侠侣》的某一段落上另起炉灶,看似冒险,实则是妙招。金庸武侠小说最打动人的地方是什么? 乃英雄落魄而后东山再起,其中便以杨过断臂为例,因为一落一起之间必有矛盾、冲突、挣扎、释放,就是看点,我想张彻导演当是于我心有戚戚焉。不论是否看过《神雕侠侣》,《独臂刀》的故事一定会打动你,因为它够意外,够合理,也够 *** ,够痛快。谈到编剧,提一下剧本的台词,我觉得不论张彻还是胡金铨的武侠电影,台词都比较考究,文白处理得比较自然,有古意,又不生涩,这一细微之处,值得玩武侠的大导演们好好研究,免得总闹"蹬被子"的笑话。故事叙述,老道。一个好故事还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这涉及到多方面,情节的繁简设定、节奏的舒缓掌控、文戏武戏的合理搭配、镜头的远近调度、动静结合等等,都是考究导演功力的地方。虽然只是第二部武侠电影,但张彻拿捏得异常老道。这部《独臂刀》看似剑走偏锋,其实却在偏中求正,可称张彻几十部武侠片中各方面最为平衡之作。就算时隔四十年,依旧可成为武侠电影叙事典范,内地武侠新锐导演在玩画面弄 *** 之余,实在应该好好向这部《独臂刀》学一下怎么讲故事。演员选定,恰当。王羽是张彻阳刚武侠男主角的第一代,其外型虽不如其后的狄龙、姜大卫英俊、潇洒,但气质很特别,古装扮相朴拙之中暗含一股凛人的杀气,眉宇间又常有抑郁之色,实乃演绎悲情豪侠的绝佳人选,这一特点在随后的《金燕子》、《大刺客》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张彻的武侠片重男儿义气,轻儿女情长,《独臂刀》是个意外,情义兼顾,两位女演员焦姣、潘迎紫戏份不少,皆有不俗表现,可圈可点。动作编排,浓重。今天的武侠影迷看独臂刀的动作或许会觉得,不够飘逸,不够花哨,不过,少了几分花哨和飘逸,反倒多了几分浓重,这似乎更与此片凝重惨烈的风格想扣。本片的武指为刘家良,在六十年代,能把动作设计到这样的程度实属难得。此片在武戏方面确实花费了不少心思。场景多转换快,武馆、酒肆、客栈、山路、暗室、集市、乡野皆见拳来脚往刀光剑影,道具方面不仅兵器多,还设计成彼此相生相克,颇有趣味。在动作的拍摄方面,张彻大胆创新,运用大量手提跟拍运动式镜头,突出了动感和张力。虽然此片看不到张彻后期作品中常见的血色慢镜翻滚的招牌镜头,却已显些许端倪,方刚断臂后的逃脱,以及奇门弟子被截杀等桥段,都是不惜胶片浓墨重彩着力渲染,暴力美学已露峥嵘。主题意旨,颇可玩味。一部好作品当是令人视听过瘾之余,还可玩味。你可以把《独臂刀》看作简单的父仇子报的故事,却也可以从简单中,琢磨出一些不简单的东西。孤苦一人,独留一臂,残存一谱,断刃一刀,这四个意象设定绝非无意,每个都扣了一个字--缺,而缺的反面是圆。张彻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文人,在编剧时必有所思。人在江湖走总会遭遇逆境,所谓造化弄人,但万事无绝对,阴晴圆缺自有转换化。方刚如果不是孤儿,或许也无缘师从齐如风;如果没被断臂,或许以后只是个护院、保镖或者教头;如果未遇残谱,或许刀法平平;如果不是独臂,或许决战时反丢了性命……正是这一路的缺,反倒最终成圆--情义两全。命运的改变或许是老天安排的,但意识中的改变却属于自己,方刚最后一战其实并非报父仇,而是报恩,除却这个牵挂,他才得以解脱。人在江湖为何身不由己?就是恩怨缠身。方刚一路偏偏偏,最后偏偏得了个正果,于杀戮中得悟不杀的道理,也不再附庸于谁,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人。一场惨杀之后,还能全身而退,如此结局在张彻同类作品中凤毛麟角。查其因果,不由得想起禅宗流传的慧可断臂求佛的公案,慧可立雪求佛,达摩祖师得知后对他说:诸佛无上之妙道,于长劫中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岂可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而希求无上乘?此唯徒劳而已。慧可闻此教诲,遂取利刀,斩断左臂,置于师前。由此又想到太白《侠客行》诗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剑走偏锋以求中正,或许这正是张彻心中构思,所以他会想借用杨过作外壳,以残障武功为手段。细微之处,用心良苦。有个细节似乎被很多人放过,那便是主人公的名字。方刚,血气方刚也,语出《论语·季氏》之"君子三戒"的第二戒: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张彻是文人拍武侠,以他的文学素养,肯定晓得这个典故,"方刚"一名绝非随意取之,当是张彻用心良苦的细微表现。这部阳刚血色的武侠电影看似好勇斗狠,其意旨正相反,恰恰是在提醒血气方刚的男儿:止戈为武,戒之在斗。如此看来,《独臂刀》作为张彻阳刚武侠之奠基极其恰当,这块石头宛如断刀不成规矩,偏狭奇诡,斜插入地。但这一偏一斜,恰好成了中正平和,落一个异常稳固。其后张彻拍摄了大量充斥血腥暴力的电影,竭力渲染英雄人物的悲情惨死场面,引起极大争议,但有了这块奇石奠基,自有人会读懂暴力血色背后的用意,以及张彻那一声悲天悯人的叹息……《独臂刀》一刀祭出,名动江湖,其后张彻又拍了续集《独臂刀王》、《新独臂刀》,再后来嘉禾挖走了王羽和日本合拍了《盲侠大战独臂刀》,到了九十年代,徐克再次翻拍成《刀》,可谓余毒无数。纵观下来,号令武林的还是这口《独臂刀》,时至今日,依旧锋芒耀眼。凭栏处细想从前,真个是;满堂惊艳三千客,一刀霜寒四十年。

影评三

《独臂刀》是张彻的成名作,在香港影史上首创百万票房,首创用手提摄影机拍摄的先例。其动作的节奏感与美感,处理暴力的手法,也都是后世谈论不休的话题。据说昆汀.塔伦蒂诺因为喜欢片中独特的节奏感与故事的张力,很想重拍《独臂刀》。其实他应该在《杀死比尔》中早已致敬过,比方说乌玛.瑟曼一刀削掉刘玉玲天灵盖的那一幕,就很有此片里王羽在酒肆打斗时同样动作的风范。

影评四

之所以讲《独臂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因为此片一出居然可以扭转乾坤。原来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影坛阴盛阳衰,以女星担纲的言情文艺(加歌唱)片最受欢迎,反而男演员的地位一直不高。即便是1966年的《大醉侠》,一举成名、当红得令的亦是扮演女侠"金燕子"的郑佩佩,而非"大醉侠"岳华。直至1967年的《独臂刀》上映后,冷竣落寞的阳刚男主角王羽成为观众心目中的新偶像,不仅一扫香江银幕的阴柔之气,更成功令男性阳刚武侠片取代言情文艺片,成为港台影坛的绝对主流。

作为阳刚武侠片的开创者,张彻早在台北《联合晚报》的"沉思随笔"专栏里便提出"挽救中国电影应以阳刚破阴柔"的理论主张,他亦是这一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他在邵氏拍电影二十余年间,带出王羽、罗烈、姜大卫、狄龙、陈观泰、傅声、戚冠军、李修贤等大批成为当红明星的契仔弟子,他们亦是香港武侠功夫片的骨干力量。另外,张彻又与许多新锐导演有过合作,包括鲍学礼、桂治洪等,同时提携午马、吴宇森等幕后新人,将他自《独臂刀》始创立的阳刚武侠、暴力美学发扬光大,对后世影响尤为广泛。

而今,王羽、袁和平甚至于美国的昆汀·塔伦蒂诺都有计画重拍《独臂刀》,如若拍成,未必不会是佳作,但时下观众无论怎样喜欢那些重拍之作,也不能取代《独臂刀》在华语武侠电影史的至尊地位,因为,经典就是经典!

影片借用金庸《神雕侠侣》中杨过断臂的创意,张彻将西部英雄的心理安排进方刚这个角色中,田园生活和江湖的腥风血雨成了方刚的道德困境,"归隐山野"类似"大侠完成"的象征--像所有的西部英雄,完成救赎后选择离去,因为他代表了杀戮,当他位于此地,未来必将腥风血雨,只有完成对自己的驱赶,和平才会降临。在方刚身上,有西部英雄的悲情,也有中国传统男儿的侠义豪情,可以说,这部电影是最贯彻"侠之精神"的武侠片。张彻的阳刚美学在《独臂刀》中成型,给人酣畅淋漓之感,开启了香港武侠电影的新纪元。(中国社会科学网评)

该片除丰富的镜头感外,更将传统中国的尚武侠义精神赋予现代的生命力,还把现代青年的反叛形象投射在古之侠者身上,与时代毫不脱节。(1905电影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