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名人眼里的蒙娜丽莎,都是什么样

张爱玲这样说:

我从前的学校教室里挂着一张《蒙娜·丽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名画。先生说:"注意那女人脸上的奇异的微笑。"的确是使人略感不安的美丽恍惚的笑,象是一刻也留它不住的,即使在我努力注意之际也滑了开去,使人无缘无故觉得失望。

先生告诉我们,画师画这张图的时候曾经费尽心机搜罗了全世界各种罕异可爱的东西放在这女人面前,引她现出这样的笑容。我不喜欢这解释。绿毛龟,木乃伊的脚,机器玩具,倒不见得使人笑这样的笑。使人笑这样的笑,很难罢?可也说不定很容易。一个女人蓦地想到恋人的任何一个小动作,使他显得异常稚气,可爱又可怜,她突然充满了宽容,无限制地生长到自身之外去,荫庇了他的过去与将来,眼睛里就许有这样的苍茫的微笑。

蒋勋这样说: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张画,像《蒙娜丽莎》的微笑,拥有如此广泛的知名度。

她不再是一张画,她是一个符号。

一个符号如此被大量复制,不断重复出现,我们对她的“美”其实已经麻木无感。

悬挂在卢浮宫的那唯一一张“原作”其实是非常寂寞的。

很少有人花心思去分别那唯一的一张“原作”和遍布世界千千万万的复制品,之间究竟有什么差别?

从全世界涌进卢浮宫的游客,每日数以万计,绝大部分是为《蒙娜丽莎》而来的。

《蒙娜丽莎》变成一种“名牌”,“名牌”以讹传讹,大家争相抢购,最后往往掩盖了“名牌”真正存在的核心价值。

卢浮宫的游客们,以小跑步的速度,冲到《蒙娜丽莎》面前,匆匆看一眼,表示“我终于看到了”。

“名牌”的拥有也许只是一种欲望的满足。

《蒙娜丽莎》也变成一种欲望。

三毛这样说

在卢浮宫内寻找蒙娜丽莎太容易了,只看那一条人龙排着的地方,就是她在。

艺术的东西,排队是看不成的。那份后面人的压力和等待,无法使人静下来徘徊。更不能使人近观、远观、左看、右看,只因脱了队就回不去。

很悲伤,很遗憾地夹在一群美国旅客里一步一步进。

许多排队的人在说话,说来说去都在猜那朵微笑是什么意思。当然,绝对有女游客说当时蒙娜丽莎正在怀孕。

我尽可能不去听身边的喧哗,一步一近,就那么将她由队伍的尽处一直看到站在她面前。在她的面前,没有人敢说一句分心的话。

是幅摄魂的好画啊!跟大卫的东西又是不同的好。那份静、美、深、灵,是整个宇宙磁场的中心。

是的,用了“磁场”这两个字。

陈丹青这样说

杜尚说过一句话,“所谓名作是被人经常议论的那件事情”,但是你并不是总无机会做出一件事让人老是议论。比如说《蒙娜丽莎》,《蒙娜丽莎》那么有名,可是我不觉得《蒙娜丽莎》是全世界地位那么高的一幅画,达芬奇本人比《蒙娜丽莎》好的画有好几幅。

他画一个女孩子抱着一个老鼠还是个黄鼠狼,还有一个年轻的音乐家,眼睛很大,我觉得要比《蒙娜丽莎》画的好。可是他一切的画里面被议论最多的,不断被人提起的就是《蒙娜丽莎》。它被神化了,所以一幅画下面即便全是口水,说它的人太多了,这幅画就变得非常有名,为什么会这样我不知道。

人类永远喜欢谈八卦,八卦有高级的八卦、低级的八卦。如今我们谈的八卦,高级的八卦就是某一幅画或者某一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