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怎么样

1、资源优势。淮阳地处淮海平原,是闻名全国的农业大县,粮、棉、油产量均在河南省名列前茅,畜牧业居河南省领先地位,是全国油料生产五强县和淮山羊、黄花菜、花生、大蒜生产出口基地。

2、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淮阳县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工业经济活力增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的工业生产主体框架基本形成,已建立以塑料、纺织、食品为主的工业体系。降解地膜、彩条布、PVC塑胶管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PE管材生产线等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并形成生产规模。

3、劳动力资源优势。淮阳县辖7镇12乡,497个行政村,总人口130多万。拥有劳动力近80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约有40万人。据统计,淮阳县现有26万多农民在外务工。

4、区位优势。淮阳临近京广、京九、陇海、漯阜、宁西等铁路干线,京港澳、连霍等干线高速公路,大广和周商高速穿境而过,交通便捷。淮阳是周口的区位中心城市,集聚区距离周口市仅十分钟的车程,带动辐射能力较其他城市有优势。

5、旅游资源优势。淮阳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淮阳古称陈州,有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被誉为“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创造了龙的图腾和先天八卦,龙的传人由此而生。伏羲文化、跟文化和姓氏文化资源厚重,名胜古迹众多,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10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是省级文化历史名城。淮阳县还被誉为北方水城,中国最美小城,国家级湿地公园龙湖水域面积达16000多亩。

龙湖风景名胜区

龙湖的东湖,依旧保持着西周的面貌

上古时代,这里一直是华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曾载《陈风》10首。历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隐、张九龄、苏轼、苏辙、晏殊、范仲淹等文坛巨匠留下歌咏淮阳的千百名篇。县城所在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陈楚故城,位于万亩龙湖之中。占地875 亩的太昊伏羲陵庙耸立龙湖北岸, 殿宇巍峨, 金碧辉煌,位居全国十八大名陵之首。一陵一湖一古城相辉相映,形成了11平方公里(16000亩)的万亩龙湖风景名胜区,是海内外华夏子孙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的圣地。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淮阳留下了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有史可查的达32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

面积16000多亩龙湖,是中国内陆最大的环城湖,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领部族从甘肃天水沿黄河东下,在这里择水而居,繁衍生息,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民族,因此可以说,龙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湖。湖中景点众多,全国独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16处,形成“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画中”的中原水城独有特色,被誉为“中原明珠”、“内陆奇观”。这是一片历史之水、文化之水、神奇之水、神灵之水,《诗经·陈风》:彼泽之陂,有蒲有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是对3000年前龙湖美景的真实描写,这里姹紫嫣红的莲花,是商周时代留下的优良种群;茂密生长的蒲苇,曾是夫子“陈蔡绝粮”的充饥美食;绝无仅有的白龟,把羲皇“一画开天”的传说变成了史实;这里荡漾的每一片碧水,都倒映出中华民族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七台八景声名远播。剪枝公园被称为“淮阳独秀”、“天下奇观”。淮阳泥泥狗被誉为“真图腾、活化石”。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俯拾皆是。

平粮台古城遗址

平粮台古城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 我国唯一一座有史书记载的原始社会时期的两代帝王(太昊和炎帝)都城遗址。考古发掘出九个“中国之最”,其中陶排水管道的出土,把我国城市建设历史推进到4700年前,史学界称之为“华夏第一城”,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有价值的考古发掘”。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7处,淮阳县城所在地就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陈楚故城。东汉时期的陈王刘崇墓,是至今考古发掘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砖石结构墓。

太昊陵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陵墓位于淮阳县城以北的蔡河边。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庙,是我国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黄帝陵、大禹陵之一。原占地面积875亩,是一座气势磅薄、规模雄伟、殿图豪华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太昊伏羲陵庙,中国十八大名陵之首,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1次御祭;建国50载,两位总理拜谒,威严有加的朱镕基总理,虔诚谒陵之后,一改从不题词的常规,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匾额。民间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初春时节,二月二庙会达30万人,历时一个月;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太昊陵祭祀活动,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已列入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2008年,因超过八十二万人次赴太昊陵庙会祭拜,创下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单日参与人数最多的庙会”的世界纪录。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北1.5公里,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18大名陵之一。因其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庙,故称“天下第一陵”。1997年6月2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参观太昊陵后,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四个大字。该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全庙南北长750米,占地875亩。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号称“十门相照”。

朱总理题的羲皇故都

据《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在春秋时已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颁诏“禁民刍牧”。五代周世宗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禁民樵采耕犁。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置守陵户,诏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诏立陵庙,置守陵户五,春秋祀以太牢,御书祝版;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又增守陵户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后,陵与庙祀。日见崇隆并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庙貌渐毁,至元末已荡然无存.宋以前的建筑仅留下一块传为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巾书的墓碑。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访求帝王陵寝,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驾幸陈(今淮阳),御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视陵寝。九年,复置守陵户。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知州张志道奏立寝殿、廊庑、戟门、厨库、宰牲等房;天顺六年(1462年),复加修葺,立后殿、钟鼓楼、斋宿房,又作三清观;成化六年(1470年)增高钟鼓楼、彩绘殿宇;万历四年(1576年),输币三千金,又大修之;清乾隆十年(1745年),发帑银八千两,大为修葺。至此,内外城垣,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定成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员会,1962年、1963年先后被县、省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阳县博物馆,馆址设在太昊陵。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导演高占全曾在这里执导拍摄电视剧《伏羲传奇》。

弦歌台

太昊陵南临碧波荡漾的万亩龙湖。沿湖滨北行70米,是一道宽约25米的蔡河,即太昊陵的南部边界。鸟瞰全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横跨蔡河的11米宽的石桥,名曰“渡善桥”,俗称“面桥”,意思是朝祖进香的善男信女和游客,来到这里已和“人祖爷”见面了。应万心归善。桥全长25米,敞肩式青石桥,桥头四石狮护卫。

过桥30米。便是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门———午朝门。此门建于明代。通高10.35米,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红门金钉,中门为9排9路,两侧均为7排9路,属帝王规制。前有台,台前有三连体五级垂带式踏跺,两侧有硬山式“八”字墙,门上方悬有“太昊陵”、“午朝门”、“开天立极”匾额。它的东西两侧相距24米左右,有馒头式卷棚顶东天门和西天门。

过了午朝门,只见中轴线上主甬道青石铺墁,两旁古柏参天,庄严肃穆。距午朝门约30米,有一条小河,叫玉带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桥。分别与午朝门、东天门、西天门对应。玉带河穿过东西两侧陵墙,通往蔡河,在陵墙外侧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带扣”。过玉带桥前行不远,是穿堂式的“道仪门”,旧称通德门,群众称之为“三门”,通高8米,与午朝门相距126米,单檐硬山式,面阔三间,内有券门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门。

穿过道仪门约106米,迎面是一座高台建筑,上悬一石匾.名为“先天门”,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筑,与道仪门一样,都是为歌颂伏羲功德而命名。台上建有飞翠高阁三间,灰筒瓦覆顶,周匝回廊,台正中有一砖砌拱门。此门原无登临阶梯,二十世纪70年代为方便游人,在两旁建了旋梯,游人可凭阁远眺。

过先天门为太极门广场。广场南北长73米,东西宽66米。中间有玉带路横贯东西,东通内城的“三才门”和外城的“东华门”,西通内城的“五行门”和外城的“西华门”。广场北面与先天门相对为“太极门”,旧称太极坊或戟门。它是太昊陵东西南北的中心,与“两仪门”、“四象门”、“三才门”、“五行门”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而定名的。此门在古建筑中属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木牌楼,通高7.6米,筑于高台之上,台高五级。东有角门名“仰观”,西有角门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中观万物,创先天八卦,肇始华夏文明。

平粮台宛丘古城

过太极门为太昊陵的中心大院。大院东南角有钟楼,西南角有鼓楼。二楼通高11.2米,东西对峙,均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重檐歇山式建筑,下部为直壁式台基,上部为灰色筒瓦覆盖,楼内有木梯可达上层。钟楼上悬有明铸巨钟一口,撞之,其声悠扬。鼓楼内挂有大鼓一面,敲之,其音悦耳。钟鼓二楼,层檐凌空,昭穆对峙,晨钟暮鼓,响彻陵区。

与太极门相对应,迎面为“统天殿”,俗称“大殿”,建于明代,通高15.7米,是陵庙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重点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龙凤大脊,屋面覆以黄色琉璃瓦,脊上装饰考究:中为三节彩釉吉星陶楼,楼下有一龛,龛内书有“太昊伏羲殿”五字,左右配以28宿代表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座;殿四挑角为四绝人(庞涓、子都、韩信、罗成)等吻兽。殿内有“丈八木龛”,雕工精细,造型庄重。龛内塑有伏羲像,头生双角,腰着虎皮,肩披树叶,手托八卦,赤脚袒腹。左右配享朱襄、昊英。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殿内墙壁上嵌有高1.2米、长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圣迹图》,分别为履巨人迹、伏羲出世、都于宛丘、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刻书契、作甲历、兴礼乐、造干戈、诸夷归服、以龙纪官、崩葬于陈。殿前有月台,面积300多平方米。这里是历代举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场所。殿、台周围有青石栏杆,它和《伏羲圣迹图》均为1998年大修时新增设。

太昊陵风景(15张)

统天殿环统天殿、钟鼓二楼,为东西廊房,***42间,呈曲尺状,前有回廊、棂子门窗、花砖大脊、吻兽装饰、彩绘檐椽、红柱绿窗。东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两仪门”,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四象门”,两门东西相对。 显仁殿下得统天殿后门台阶36.2米,便是等级仅次于统天殿的“显仁殿”,俗称“二殿”。该殿通高16.4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高台走廊,周围巨柱林立,结构朴实、端庄、严谨。统天殿与显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门,又称“寝殿”,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通高16.66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灰筒瓦覆顶。该殿下为古城门式门洞,门洞上方嵌有阴刻楷书“太始门”三字,右悬“继天立极”,左悬“赞神明”铁匾。上筑寝殿,两厢有台阶、角门,可以绕殿循游,因此又称“转厢楼”。整座建筑始建于明代,分三次垒砌而成。楼内立有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御碑一通,故又称“御碑亭”。它是太昊陵现存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开头有“洪武四年”字样。朱元璋领兵起义,打了个败仗,只剩他孤身一人,又后有追兵,在走投无路之时,跑到了太昊伏羲的小庙内,祈祷说:“人祖爷若能保我平安无事,今后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宫殿,替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广说也奇怪,他话音刚落,一只蜘蛛立即在庙门口飞快地结起了蛛网。元兵追到庙前,见蛛网封门,便追向别处。后来,朱元璋得天下建立明朝,于洪武四年便派他的大臣徐达前来,重修了太昊陵。

太昊陵内现存古碑有二百余通,碑文大多是为伏羲歌功颂德的,还有一部分是记述对陵内建筑重修或增修的经过,最多的是各地民众来“朝祖进香”的纪念碑。而皇帝派大臣来祭祀的,则名曰“御祭碑”

寝殿后面是“先天八卦坛”。该坛与寝殿相距5.22米,青砖垒砌,为直壁式等边八角形,径4.45米,高0.74米,周有青石压条。坛面以青砖砌先天八卦图,卦序为乾(三三)、兑 (三三)、离(三三)、震(三三)、巽(三二)、坎(三三)、艮(三三)、坤(三三)。中为一八角形凹槽,上原有一尊“龙马负图”,俗称“四不象”。据传,这四不象为古代一个精通八卦的高道所立。他看到世人对先天八卦各执一词,争讼不已,没有一个能说到底蕴之处,把先天八卦弄成了“四不象”,便出资铸造了一只四不象立于此坛中,用以警示后来人。

显仁殿

先天八卦坛之后便是紫禁城,城内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寻”(一寻相当于今8市尺)。方座边长182米,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陵墓前竖有一块巨型墓碑,高3.46米,宽80厘米,字大径尺,既无题跋又无年款。因此,关于碑文书者与年代,其说不一。《淮阳县志》上说:碑文为“太昊伏羲氏之陵”,但最后一字“似陵又似陇”,又说“相传此碑为苏文忠女弟巾书或以为苏长公。”还有人说是魏晋人所书。不过关于苏东坡女弟苏小妹巾书传说较广。说是宋神宗年间,重修陵庙,工将竣,欲于陵墓前建一丰碑,以壮观瞻。知苏东坡在其弟如舟署里住着,便派人前往,请他书写“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纸墨字条送到如舟署里,适值东坡出城游玩未归,其女弟苏小妹偕女仆同到书室,见桌上墨纸齐全,书兴大发,因无大笔,就用她的汗巾,一气把“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写完。东坡回来见了,喜出望外,认为苍老古劲,可传千古。求书者来取,东坡即付之。此外还有传为“太昊伏羲氏之莫”的。说苏东坡游玩回来,见苏小妹前面六字写得苍劲有力,却把“墓”错写成“莫”,甚为惋惜,苏小妹在一旁则只笑不语。苏东坡望着小妹的得意之情,忽然醒悟,连连称赞:“妙,妙”。原来,苏小妹是以大地为土。此三说不知究以何说为是,或三说均非,因年代久远,风化日晒,后一字已模糊不清,所以无可考证。

蓍草园

蓍草园

陵墓的后面是“蓍草园”。《淮阳县志》记载:“太昊陵后有蓍草园,墙高九尺,方广八十步。”此为淮阳的八景之一——“蓍草春荣”。传说伏羲就是根据白龟龟背图案,采来蓍草“揲蓍画卦”,创下了先天八卦,所以被称为“神蓍”。据说全国只三处生长此草:一为山东曲阜,一为山西晋祠,再就是太昊陵了。因此草稀有,历代帝王每当春秋二季派大员前采朝拜人祖,返京复命时都必须带回一束蓍草作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太昊陵除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外,在统天殿和显仁殿之间的外侧,东有三观:岳飞观、老君观、元都观。另有火神台;西有四观:女蜗观、玉皇观、天仙观、三清观。这七观,现仅存岳飞观,其它六观有待恢复。在太昊陵,传说中的各神不说,就连玉皇大帝也只能配享香火。

另外,三才门外有更衣亭五间,外城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午门西侧的东天门前有石牌坊,曰开物成务,西天门前有石牌坊,曰继天立极。这些也有待恢复。

陵区有古柏108株,古槐2株,古檀3株,新植松柏数千株。在陵区的东南隅,有一座被称为“淮阳独秀”、“华夏一绝”的松柏造型公园。1996年6月,中央电视台在一、二、四套节目《九州神韵》栏,均作了专题报道,题目为《松柏造型天下奇》。该公园建于1957年,有各种松柏造型200余种。是太昊陵的另一景观,令游人流连忘返。

太昊陵以其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令人肃然起敬,叹为观止。清人雷方晓在一首诗里写道;“宛上龙蟠面碧湖,岿然岳峙一陵孤;功开天地规模大,道冠皇王气象殊。”年逾八旬的台胞方雅初先生无限感慨地赋诗:“朝思暮想妻子女,梦里同游太昊陵。”

东湖自然景区

东湖自然风景区,由于良好的生态保护,至今仍保持着西周时期原始的自然风貌,在这里可以领略到3000年前生态文化的绚丽多姿。景区水面7000余亩,碧波荡漾,蒲苇婆娑,荷花飘香,鸟鸣鱼跃,水草千姿百态,水胡芦随风飘浮。荡舟湖中,你可看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动人画面。也可以看到“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秋风吹拂龙湖面,化出白莲千万点”的美丽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