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北大授课》读后感

 一种好自卑的感觉袭来,这本书里向我展示了太宏大的文化场面,这是一本目前为止,给我最大广度袭击的文化风暴。由余秋雨老师制造。

好久前,也许是十多年前了吧,看过余秋雨写的《文化苦旅》,这在当时是一本畅销书,没能看完,对里面道士塔这篇文章有很深的印象,对余秋雨这个人倒是印象不深。多年后,再一次看《文化苦旅》,感觉完全不一样,对余秋雨多了几分尊重与敬佩。这本书还放在床边,看完后再写读后感。

这本《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是在看《文化苦旅》期间在图书馆偶然看到后挑来的一本书,一看就爱不释手,让我暂且抛下了《文化苦旅》这本书,花费近2周的时间读完。我想自己是很有必要再根据书里关于中华文化的脉络,去更系统地选择一些书来读了。也许,先把余秋雨的书集先浏览一遍吧。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余秋雨答大陆和台湾学生问。就是这些精彩的问答吸引到了我。《文化苦旅》里余秋雨的文字很华丽,让我感觉他是不是有些做作,有些卖弄。在这些现场问答中,余秋雨的妙语连珠,让我由衷地佩服羡慕惊叹。同时,特别是大陆同学的问话,更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功底,文化上的老成,让我觉得中国人口众多,精英荟萃于顶级大学,厉害。

第二部分是余秋雨给北大的学生上课实录。再一次惊叹于那些北大学子的文化素养,就一两个字可以形容。牛,牛逼。哈哈。这本书余秋雨基本是沿历史脉络一路讲下来的。但是主讲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按时间顺序以历史事件讲解,而是以各个时代的文化事件、文化流派,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开讲。讲得有血有肉,生动有趣。这么薄薄地一本书,将长长的中华文明脉络分明地展现在我面前,真是有吃了一顿大餐的感觉。俗一点,也许可以用享用了一顿饕餮文化大餐来形容。

讲到先秦文明,孔老儒道,墨子、孟子等诸子百家;再讲佛教,讲佛教与中华传统儒道文化的融合;讲汉武帝攻击匈奴对中华文化保全的意义;讲唐诗,讲大唐盛世文化,讲龙门石窟,给唐代诗人排序;讲书法、绘画;讲宋词,宋代的经济发展,文官制度;讲元曲,明清文化,小说,清朝文字狱,对文化的禁锢。许多的文化现象是闻所未闻,许多的文化视角让我感觉非常的新奇与震动。

阅读的时候,总会拿他和南怀瑾比较,比较他们的层次与风格。一直没有结果,一团模糊。在看完全书后,掩卷回味。突然就有了答案。南怀瑾所学更驳杂,涉猎的传统儒释道古籍更多,记忆力更强,像已经进入化境的前辈高人,讲课与文章已经返璞归真,对受众没有要求,能将深奥的古文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

余秋雨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对近现代文学研究更多的人,但还算不上大师,应该是大厨级别。将文化烹饪得精巧细致,典型的江浙精致文人,将文化讲解得精致漂亮,对受众有一定的文学基础要求。是一个中年学者。

两人有一些***同点。就是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有一些自恋,将自己看得很高,也许是因为有高度的文化责任感,使自己有了一种超脱的意味,这种清高感就自然而然散发出来了。还有就是诲人不倦。再有就是对文化的深切热爱。这也许是句废话吧。

看了这么本精彩的书。没领悟到什么东西,反而在这里八卦,真是不应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