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狮鼓怎么敲?
(1)擂鼓:开始拜神或行礼均擂鼓三次来左右中。
打法:(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切),(咚咚切)(每三次)
(2)起狮鼓:拜完神或行完礼开始起舞
打法:打鼓边(得得得)後打鼓:(咚撑撑撑撑撑撑撑撑切)
(3)行狮鼓:(三星鼓)其动作是左望右源望,寻找食物。
打法:(得咚切),(得得咚切)(咚咚撑切百)循环二至三次。
(4)抛狮鼓:法备动作去食青,或试探动作。
打法:(咚咚洞咚切),(咚咚洞咚切)(咚咚洞咚切)。
(5)七星鼓:咬七星试探动作看其动作可否进食。
打法:(咚撑撑),(咚撑撑),(咚撑撑),(咚洞洞咚撑撑撑撑切)。
扩展资料:
1、腰鼓:相传由羯鼓演变而来,公元四世纪开始流行,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称为“正鼓”或“和鼓”。明代以来,“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多用到腰鼓,并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形式。
2、狼帐鼓:又名“两杖鼓”。流行于福州地区。狼杖源于古代细腰鼓类乐器,形制与朝鲜族长鼓相似。鼓身木制,全长约70厘米左右,中部细小,两端粗大而中空,两面蒙牛皮或蟒皮,鼓面直径30厘米左右,鼓皮装于金属圆环上,由绳索穿系绷紧。用木棰敲击或用手拍击发音,是“福州十番”的主要乐器之一,也用于闽剧伴奏。
3、渔鼓: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南宋时已有这种乐器。现代使用的渔鼓,是在长65~100厘米、直径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一端蒙以猪皮或羊皮而成,演奏时,左手坚抱渔鼓,右手拍击,是民间曲艺“道情”、“渔鼓”和“竹琴”的主要伴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