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岐山是什么意思
一.凤鸣岐山之于政治革命
《诗经·大雅》云:
“凤皇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媚于天子。凤皇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蔼蔼王多吉人,维君子命,媚于庶人。有凤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凤鸣岐山,兴周八百年”,遂成吉祥之典。
(岐山地处八百里秦川西部,即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部的箭括岭,因其地双峰对峙,山有两岐而得名。岐山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为古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从周太王迁岐到周平王东迁近400年间, 岐山一直是西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岐山县现有仰韶、龙山、商周等文化遗址和其他文物点达569处,地下埋藏极为丰富,是我国西周青铜器出土最多的地方,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其中大盂鼎、毛公鼎,与其他地方出土的虢季子白盘、矢人盘,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1967年出土的周代牛形尊,为目前国内所仅有。西周早期大型宫室遗址——凤雏遗址,出土商周甲骨、金箔、玉器等重要文物万余件。)
《韩诗外传》记述:“黄帝乃服黄衣,带黄绅,戴黄冕,斋于中宫。凤乃蔽日而至。黄帝降于东阶,西向再拜稽首,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凤乃止帝东园,集帝梧桐,食帝竹实,没身不去。”
又:“夫唯凤能究万物,通天地。故得凤像之二,则凤过之;得凤像之三,则凤集之;得凤像之四,则春秋下就之;得凤像之五,则凤没身居之。”
《史记?夏本纪》:(大禹治水成功,舜帝大会群臣)於是夔行乐,(□正义若今太常卿也。)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集解孔安国曰:“箫韶,舜乐名。备乐九奏而致凤皇也。”)百兽率舞,百官信谐。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维时维几。”(◇集解孔安国曰:“奉正天命以临民,惟在顺时,惟在慎微。”)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集解孔安国曰:“股肱之臣喜乐尽忠,君之治功乃起,百官之业乃广。”)
《左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以上这些重大历史事件都出现了凤凰或玄鸟,从直观的理解就是凤凰和玄鸟带来了黎民百姓的幸福、天下的安康,是为吉祥之兆。深层的理解就应从孔安国的集解来诠释:“奉正天命以临民,惟在顺时,惟在慎微。”转换一下说法就是要上应天意,下顺民心,小心谨慎。用今天的话就是,掌握国柄,居神器之重,就应以民为本(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按社会发展规律、执政规律办事。因为,我们可以把天数、天意理解为民心所向,理解为规律法则。简而言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成汤、周文王、周武王等属于前者,夏桀、商纣等则属于后者。吉祥之核心在于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大禹治水成功的典范告诉后人,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执政者要处理好社会关系,必须按社会发展规律、执政规律办事。黄帝做到了这些,所以凤凰没身居之;大禹治水做到了这些,所以有凤来仪。
结论: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看,凤凰文化的昭示就是,执政者要维护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按社会发展规律、执政规律办事。
后学枚举:
Ⅰ、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Ⅱ、黄梨洲《明夷待访录?原君》: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 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
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末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
害者,君而已矣。
Ⅲ、中国***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二.凤鸣岐山之于理论创新
凤鸣岐山的传说,预示着周的兴起,商的覆灭。为什么周能取商而代之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西伯候姬昌在治理经营西岐的过程中,有他被拘时羑里时,对伏羲八卦的创新,我们姑且称之为由伏羲八卦到文王八卦的创新。有了这先进思想、正确理论的指导,才使得西岐最终战胜了殷商。从伏羲八卦到文王八卦的创新给我们的启迪大致如下:
(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就没有实践的的成功(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革命的理论即先进的理论,先进的理论从哪里来?答案应该是理论的创新。
“革命”一词来源于《尚书 多士》篇: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史记殷本纪》: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及西伯伐饥国,灭之,纣之臣祖伊(◇集解孔安国曰:“祖己后,贤臣也。”)闻之而咎周,(◇集解孔安国曰:“咎,恶也。”)恐,奔告纣曰:“天既讫我殷命,假人元龟,无敢知吉,(◇集解马融曰:“元龟,大龟也,长尺二寸。”孔安国曰:“至人以人事观殷,大龟以神灵考之,皆无知吉者。”)非先王不相我后人,(◇集解孔安国曰:“相,助也。”)维王淫虐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安食,不虞知天性,不迪率典。(◇集解郑玄曰:“王暴虐於民,使不得安食,逆乱阴阳,不度天性,傲很明德,不修教法者。”)今我民罔不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今王其柰何?”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反,曰:“纣不可谏矣。
从太史公的记述可以看出,在商纣那里,君权是神授的,是谁也改变不了的(“我生不有命在天乎!”)。在西伯候姬昌那里,同样承认君权神授,但授给谁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授予“修德行善”者,即所谓“以德配天”。从现代哲学的话说就是,不仅要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还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规律利用规律。“以德配天”从对“天命”的绝对服从中走出,有了人的意志,人的选择。用《易经》里的话讲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上天的运行伟大坚强,虽然什么力量都不能阻挡,但君子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去认识和利用上天运行所遵循的法则,调整改善天地人的关系,获得生存发展的(相对)自由。
统治者要获得或保持天命,就必须努力增强自己“德”的修养,即必须“敬德”。而“敬德”的具体表现,又主要体现在对于民众的关心爱护,即必须做到“保民”,就像西伯侯姬昌所做的那样。西伯侯创新的、为周代统治者继承的这种“天命观”,已较商代统治思想进步。它把服从天意与尽力于人事两者结合起来,要求统治者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改善与人民的关系上,所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只有维护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才有资格受天之命执掌政权。(当然,这个理论也包含了“人皆可为尧舜”的原始民主思想——谁有维护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之德,得民众之支持,谁就可以执掌政权,也为后来政治上的改朝换代提供了理论依据。)
《易经系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其中:《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诗经》里也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创新思变才会“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创新的实质就是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处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求人们要做到解放思想、与日(时)俱进。易之直接理解就是变化,就是要革新。
这个理论上的创新是西岐战胜殷商的最根本思想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