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造山带Pb、Zn、Ag、Cu、Au矿床区域成矿规律

秦岭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成矿带,截至目前已经发现各种金属矿床数百处。其中,金、银、铅、锌、钼、铜、汞、锑资源优势明显。在过去的50多年中,前人对于秦岭造山带的区域成矿规律和典型矿床进行了深入细致、全面系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资料。

秦岭造山带构造岩浆活动发育,Pb、Zn、Ag、Cu、Au矿床构造控矿特征显著。就此次重点研究的凤-太、柞-山、勉-略-宁等多金属矿集区而言,铅锌(银)矿床多受背斜构造控制,金矿床多受断裂构造或韧性剪切带控制,铜矿床常与构造片理化带或岩体构造有关。矿床在空间分布上也多受NWW向构造控制,部分矿床就位于NW-NWW向构造与NE向构造的交汇区,如八卦庙金矿床等。

Pb、Zn、Ag、Cu、Au等金属成矿作用集中爆发,具有两大成矿高峰期。古生代时期主要形成与热水喷流沉积作用有关的金属矿床; 中生代时期成矿作用与大规模的陆内造山及受深断裂控制的陆相中酸性火山-岩浆活动有关。

区内海相火山-沉积活动与成矿关系密切。沉积成矿作用特征突出。沉积成矿作用主要与秦岭在地质历史时期秦岭沉积盆地与构造盆地的发育特征及其相互叠合有关,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矿床主要是Fe、Mn、Pb、Zn、Ag、V、P等(王平安等,1998)。

成矿的继承性、多期多源性和改造特征非常明显。秦岭造山带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形成了一套与海相火山活动有关的古老沉积-变质岩系,其中富集了多种金属成矿元素,如Fe、Au、Cu、Pb、Zn、稀有金属等,它们或在当时形成一定规模的矿床,或作为矿源在以后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多次成矿。多数矿床在形成(或只形成矿源岩)之后,曾受到后期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等地质作用不同程度的改造和叠加。这些特点既说明秦岭造山带成矿活动具有长期性、多期性和复杂性,也揭示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构造活动的频繁程度,即同一空间的时间演化特征(王平安等,1998)。

秦岭造山带主要形成的Pb、Zn、Cu、Au、Ag、Fe等金属成矿系统见表3-33。

表3-33 秦岭造山带Pb、Zn、Cu、Au、Ag、Fe等矿床主要成矿系统

注:据姚 书振等,2002,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