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中国称为礼仪之邦

因为从伏羲到黄帝再到西周中国人都遵从礼治。《左传》上说:“有服章之美为之华,礼仪之大为之夏。”

从伏羲著书:《易经》起,中国人就开始遵从礼仪。以礼仪治理天下,礼仪的根本在于遵从天道。天道就是指秉持正义。大道无极则天道不止。天道循环乃宇宙之根本。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万物归宗复太极,太极归宗还无极。这就是宇宙的奥秘。

而治理天下中国人主张无为而治垂拱而治则天下太平。以法治天下,天下苍生皆暴戾,所以中国人不主张以法治理天下而以礼治理天下则顺其天道,王者之气出自正义。堂堂正正才顺乎天意,秉持正义则大道大德。大道大德则无往而不胜。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周公制礼作乐。《周礼》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所著。《周礼》《易经》将中国礼仪制度完善。人们的一切行为准则都必须服从礼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说君王有君王的表率,父亲也要有父亲的崇高品德。君王破坏礼仪就是独夫民贼,人人得而诛之。所以君王制定国策上古时代甚至到春秋战国国君都先要祭司占卜吉凶占卜是否符合天意才能决定是否执行君王的决策。这就是礼仪制约王权,王权与神权并立。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其实是说刑罚不可以用于侮辱君子,君子犯罪士可杀不可辱。而礼仪则不止于传达到庶民。这里要解释一个庶民。庶民并不包括奴隶。庶民是指贵族以外的平民。而平民则也必须遵从礼法的。下是指止于。礼法止于庶民。也就是说治理庶民也是用礼法。而庶民只许的奴隶就是用刑罚。所以梁鸿孟光举案齐眉的时候正是他们为庶民之时。虽然是庶民贫穷但他们依旧保持着遵从礼法的崇高品德。这就是礼仪传达到庶民的楷模。礼仪一切必须遵从天道,在大义面前就必须舍弃小义。大义凛然则浩然正气,大义凛然浩气长存。就是战争也必须秉持正义。讨伐不义。战场上反对搞兵法谋略。所以才出现宋襄公、楚庄王的现代人认为的笑话。宋襄公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复述了。楚庄王的说一说。楚国和晋国打仗。楚国总打败仗。有一回楚国打胜了。晋军逃跑,楚军追击。于是,一幕现代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晋军的兵车陷入泥潭跑不了。楚军追上来居然帮晋国军队推车出泥潭。于是晋军继续逃,楚军继续追。楚军又追上了晋军。这回楚军帮晋军把晋军战车上的旗帜和辎重给扔掉告诉晋军这样才逃得快。

看到这大家都傻了吧。其实,这在当时真不是愚蠢,恰恰相反宋襄公和楚庄王奉行的正是《周礼》。打仗也要秉持正义堂堂正正这叫君子之战。

所以到了孔子的时代,孔子会感叹: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家臣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礼》不再适合历史潮流而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可以看到最坚持《周礼》的鲁国不仅顽强的存国到战国中期,并且鲁国保持了最为完备的历史典籍与经典著作。礼仪大道揭示了宇宙万物之真理。所以后来的道教、儒教和中国佛教都秉持这一伟大的原则。中国礼仪之邦华夏礼仪文明当浩然宇宙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