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围屋的围屋群
龙南围屋众多,其代表性围屋有: 作为特殊历史环境下产物的客家围屋,它建筑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实用。从造型结构上看,龙南客家围屋造型以方型为主,在主房四周围以高墙以增强防御性,但也有少量其他造型的围屋,如临塘黄竹陂的谢屋圆围、里仁贾园的八卦围、杨村东水半圆形的乌石围、渡江象塘和关西随山形而建呈不规则形的古龙围、西昌围等,与福建永定的圆形土楼风格迥异。龙南客家围屋大部分是砖石结构,墙基用麻条石或花岗石,墙身用青砖和河卵石,也有整座围用麻条石砌,如桃江乡的龙光围,当地群众称为“石围”,异常坚固。砌墙用的粘合物大部分是石灰、桐油、红糖的混合土,粘性特别强,且千年不松。
龙南客家围屋与一般的居民建筑的功能显著的差异是易守难攻,有着很强的防守功能和在极端条件下的生存功能。 客家围屋是在主房四周围以高墙且在四角建有炮楼的特殊建筑,围墙上和炮楼开有许多枪眼炮洞,可交叉射击而形成抵御外敌入侵的火力网,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围墙壁厚都在0.5米至2米,可承受轻重武器射击,如杨村的燕翼围1938年遭到日本侵略者飞机的袭击,至今西面外墙仍有当年日机机枪扫射未能洞穿的弹孔。为了增强防御功能,围屋的大门都设有木栅门、厚木门,有的还在上面钉有铁皮,大门内用大木杠或铁棍为闩,异常坚固。杨村燕翼围大门枯由高有漏斗,以防止敌人烧门火攻。为了防止敌人从地下掘洞攻入围内,围墙的墙基大都是用大块条石砌成,深度都在5米以上。
关西围的墙基前还埋有深达10米的铁木棍梅花桩,要想从地下掘洞攻围根本不可能。为了防止敌人从房顶攻入,很多围屋房顶上布有许多剧毒的三角铁钉,杨村东水围、上新围等还在整个围屋的天井上装满铁丝网,即使敌人上了房顶也无法进围。 客家围屋不但本身有很强的防御功能,而且在保证被围困的情况下能够坚守围屋更是匠心独具。为了使坚守在围屋内的人员不断粮断水,大部分围屋内都有水井,而有的围屋如杨村燕翼围的围内围外挖有两口水井,平时围内的水井封闭而用围外的水,一旦围屋被困即启用围内的水井,以保障围内人生活的正常生活用水。客家围屋在储备粮食方面也有高招,如杨村燕翼围用红薯粉制成砖块状,在围内高楼上砌成假墙,还将食用粉刷在墙上,一旦围屋被困时间长而缺粮时,即可将这些特殊储备的粮食取来应急。这种特殊储藏的粮食可供围内人食用半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