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对应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对应的节气: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表示季节变迁及指导农事的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天干地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资源息息相关,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区,有着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冬季受来自内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天气寒冷,干燥少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湿润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表现为“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

气候要素主要包括气温、降水和光照等。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雨热同期是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优越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生长。在此诞生了农耕文明,二十四节气也是起源于该地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