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看星象的是什么官职

司天监

古代看星象的是司天监。掌管观察天文,并推算历法。元初掌天文历象的中央机构。后为天文学校。金代设司天台,隶秘书监,掌天文历数风云气象,兼教授生员。设提点、监、少监、判官、教授、司天管勾等。辖天文、算历、三式、测验、漏刻诸科。元初因金制,立司天台,隶秘书监。

司天监在政治上的作用是可以约束皇权。不管是哪个朝代对皇权都有一定的约束性,是为了防止膨胀。对于至高无上的皇权只有上天才能够约束,司天监的存在是为了警告帝王,不能够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昏庸无道的事情。所以司天监的存在本身就是既能够维护皇权的尊严,又能够维护皇权的统治,这是双方面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代,甘德、石申、巫咸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体系。到三国时代,吴国的太史令陈卓,综甘、石、巫三家星官,编撰成283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并绘制成星图(该星表、星图早已散佚),晋、隋、唐继承并加以发展,我国的星区划分体系趋于成熟,此后历代沿用达千年之久,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

中国天文学最强大的研究动机来自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种种文化观念和文化制度。

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影响了中国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国的天文学有浓郁的政治含义和文化含义。

就政治层面而言,中国天文学获得了在西方不曾有过的高尚地位。历朝历代,朝廷都很重视设置皇家天文机构,国家天文台从未中断运行。

从秦汉的太史令、唐代的太史局和司天台、宋元的司天监、到明清两代的钦天监,天文台一直享有很高的地位。首席皇家天文学家的官职可以达到三品,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

影视剧中的皇家天文机构

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的“天文学”一章开篇就说:“希腊的天文学家是纯粹的私人,是哲学家,是真理的热爱者(托勒密即如此称呼希帕克斯),他们和本地的祭司一般没有固定的关系。与之相反,中国的天文学家和至尊的天子有密切的关系,在政府机关的一个部门供职,依照礼仪供养在皇宫高墙之内。”

在同一页,他还提到19世纪维也纳一个名叫弗兰茨·屈纳特的人深有感触地说:“中国人竟敢把他们的天文学家——西方人眼中最没用的小人物放在部长和国务卿一级的职位上。这该是多么可怕的野蛮人啊!”

这自然是正话反说,但中西天文学家社会地位之悬殊可见一斑。

中国的统治者为什么这么重视天文学家?原因很简单,因为天文学家通天。

中国的政治文化中有一个非常吊诡的潜规则方面,皇帝是天下至尊,一言九鼎,但另一方面,皇帝的地位并不是不可挑战的。

按照天人相感、天人相通的思想,皇帝作为人间主宰之所以是人主,是因为天授皇权,因为他顺应天道。

如若不然,无道昏君,人人都可以讨伐,可以取而代之,这么做是替天行道,是正当的。

因此,做皇帝并不是那么舒服容易,也需要时刻警醒。皇帝自称天子,下诏书时常用一句套语“奉天承运”,强调自己是天降明君,强调自己的统治是合法的。

皇帝不仅重视天文学,在政府中设立稳定的天文观测部门,给天文学家以高官厚禄,而且垄断天文事业,禁止民间研习。

皇帝要垄断来自上天的信息,垄断上天传达的信息中包含的各种秘密指令。

推动天文学发展的那种原始的敬畏之情,在中国文化中表现为对一种贯通天人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忠实维护。从夏朝开始,“伐鼓救日”就是国家礼制的一个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