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中记载的琉璃是什么样子的?
《类隽》称,唐朝同昌公主曾于夜间将一红色的琉璃盘当作夜光珠,置放在厅堂中央,结果该琉璃盘光芒四射,致使“堂中光如昼”。《太平广记》曾记载这样一则故事:
唐贞元中,扬州有丐者自称圳儿,怀中出琉璃瓶,可受半升,表里通明,日施与满此圣瓶足矣。瓶颈如苇管。
人与之百钱投之,铿然有声,见瓶间大如粟,众人异之。复与千钱,亦如此。至万钱,亦然。好事者以驴与之,入瓶如蝇大,动行如故。
俄有度支纲至数十年,纲至驻车观之,纲主戏曰:‘可’。乃微侧瓶口令车悉人。有顷,渐不见。
媚儿即跳身入瓶,纲官大惊,以挺扑瓶破,一无所有,从此失媚儿所在。后月余,有人于清河北逢媚儿部领车乘趋东平而去。
这一能装驴、人、车,并使之变小的神奇的琉璃瓶,乃不免与《天方夜谭》中神奇的魔瓶相联系,这则故事或许即由此演变而来。
又据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纪》载:“念经僧于夜房中坐念经,有三道光明来照,满房晖明。而遍照寺,寻光来处:从寺西当岩底出来。每夜照室及寺院,其僧数日之后,寻光到岩所,掘地深一丈余,得三瓶佛舍利:青琉璃瓶里有七粒舍利,白琉璃瓶里有五粒舍利,金瓶之中有三粒舍利。”
深埋寺院地下、装有舍利子的各色琉璃瓶,是否能发光照射僧房,如今不得而知。
但用琉璃瓶装舍利子,在古代寺院似乎是约定俗成的传统,这或许与佛教典籍将玻璃列入“七宝”之内有关。“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翻译过来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里的这句话,因为这是佛家追求的单纯宁静,澈照四方的一种心境。
这大概也是琉璃被列为佛家七宝的原因,它不仅可表现外在的绚丽多姿,更能展示其蕴含的纯净无瑕。正是琉璃这种材质与心境的***通性,使人们深深着迷于琉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