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的人文历史

同宗血缘凝聚力

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土楼的建造,一般都是在同宗血缘家族的最高大的楼体和坚固的墙基稳重存在和发挥作用。同宗聚居的土楼里,一楼之内乃“一公之孙”。楼内数十、数百人中,有父母、兄弟、叔侄、妯娌、婆媳等宗亲关系,多代同堂,拥有***同的祖辈,最高长辈具有绝对权威,同楼人聚居***财。

道家哲学思想

在客家土楼建造中,八卦的运用可谓精彩绝伦,不仅八卦土楼完全以八卦精髓为建楼指南,而且其他类型的土楼建造亦多用八卦择地定位,镇宅禳邪,出煞保安。在田楼,建于樟州市诏安县官陂乡大边村,其建造完全按八卦精义进行。主楼***分八卦、八大部分,每卦八开间,合六十四卦六十四开间。八卦八等分匀称,每等分之间从一层直起泥墙作防火墙。八卦楼内门户讲究,每家的家门都有门楣和堂号。门框悬帖各种八卦平安符,楼上楼下除精美镂雕花窗外,还有特殊的八卦保安厌胜吉符意义的门窗彩画。

浓厚的文化性

客家人重视文化教育,在中国山区农村中早已形成一种特别的风气。尊师重教的传统,使许多土楼内专设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供本楼及邻近子弟学习文化。土楼家族有一习俗,族中有人中了秀才以上科场功名之后,都在祠堂前池塘外沿两边竖石笔一对。石笔,古称“谤木”,即后来的华表,它是功成名就、地位荣耀的象征。石笔是一种华丽而壮严的石雕物,依中举级别、品位高低和文武不同,石笔长短、底座式样和笔身雕刻均各不同。在客家地区,不少土楼门前竖有石笔。土楼家族还很注意“兴诗立礼”,楼内随处可见的对联无时不在激励后辈学子求上进。土楼明珠振成楼,除具独特的八卦建筑风格外,楼内一幅幅对联和题词,就是前辈期望后辈知书识礼成大器的家训,深具典型意义。 生土建筑的活化石

唐末宋初以前永定就有客家先民居住。永定客家土楼是永定客家人从黄河流域辗转迁徙到永定之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公元13世纪(元代)以后,永定客家土楼已相当普遍。公元15世纪70年代(明代中叶)以后,永定客家土楼进入了成熟期,建筑工艺炉火纯青,造型多样化,功能日趋完善。公元17世纪50年代(清代初)以后,永定客家土楼进入了全盛时期。甚至到了2001年仍有人建土楼。从明代起,随着永定人迁居邻近地区南靖、平和、新罗、大埔等地的人口渐多,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工艺也开始传播到那里。 现存最古老的土楼——龙安寨。方形土楼,坐落在城郊乡古二村,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没有石脚墙基。今存遗址(包括部分残墙)。

最富丽堂皇的圆楼——振成楼。坐落在湖坑镇洪坑村,建于民国元年(1912),被称为“土楼王子”,以中西合璧、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而著称。2环,外环高4层,直径57.2米。

最令人震撼的土楼群——初溪土楼群。位于下洋镇初溪村海拨400-500米大山深处的山腰上,山势峻峭,形成于明代初(公元13世纪初)至现代。包括5座圆楼在内的近百座土楼,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和谐相处的典范。

规模最大的圆楼——承启楼。坐落在高头乡高北村,又名天助楼,被称为“福建土楼王”。始建于明祟祯年间(1628年~1644年),直径73米。“高四层,楼四圈,上下四百间;圆套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鼎盛时期住过800多人。

现存年代最久的五凤楼——裕隆楼。坐落在高陂镇富岭村,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占地面积5113平方米,3堂2横式。1959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书对该楼作过详细介绍。

占地面积最大的土楼——永隆昌楼。府第式方楼,坐落抚市镇新民村,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占地面积达11519平方米。全楼***有95个厅堂、624个房间、144道楼梯、7口水井、8个门坪、16个大小楼门。 沙石蛋白建坚固土楼

福建土楼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现今逾千座土楼分布于福建西南山区,主要分为圆楼、方楼及五风楼等,建筑材料由土、沙石、竹木,甚至是红糖及蛋白都有,就地取材,以建造外墻厚达一米至二米的土楼,坚固得可以抵御野兽或盗贼攻击,亦有防火抗震及冬暖夏凉等功用。

美国曾误为核弹发射井

形状独特的客家土楼,竟在六十年代的冷战时期,被美国误为核弹发射井,虽经过20年的研究,用间谍卫星拍下无数图片(土楼的俯视图),但仍无法了解1500座“核弹发射井”中的“机密”,中情局在1985年终派出一对夫妇伪装游客,到福建闽西永定县调查,终于发现那些“发射井”,原来是历史悠久的土楼,绝不是间谍卫星所发现的“核武设施”,才令美国当局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