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毕业生当保安,北大毕业生当中介,这反映出社会什么现象?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对于普通人的我们,总感觉遥不可及,总感觉那里是精英的摇篮,人才济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对于学历都有一个错误的认知。以前没有接触的时候,总认为踏进清华或者北大的校门,就是一只脚迈入了人生巅峰,最起码这辈子再也不会为了生计而发愁。但是一些人的出现,打破了我狭隘的认知。

先是清华城管哥遭遇全民热议,后又出现了清华保安哥。我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清华大学的门槛变低了?这两位哥们一夜暴富,去体验生活了?不知道,普通的你们,知道这两个人的惊人壮举后,会不会也和我一样呢?

清华保安哥

这位从清华生物科技院走出来的理科状元,名叫张晓勇。因为毕业以后放弃高薪职业,回到家乡做了一名小区保安。当时这位小哥身份被扒的时候,震惊了众人。很多人不理解,父母幸幸苦苦出资,自己寒窗苦读,读完清华大学后又回到小区做一名普通的保安,这是图什么?

很多人觉得保安不需要学历条件,其入职条件非常的低,所以很多人都对这一职位不屑一顾。其实这都来自世人自以为是的错误认知,认为高学历等于高薪收入。

世人皆醉,我独醒

清华、北大是每一个学生心中的梦想,但是进入大学后自己的职业规划需要自己来确定。一份保安工作引发全民热议,最根本就是他毕业于清华大学,这样一座普通人眼中,殿堂级的学校。他完成了许多人完不成的梦想,然后就有很多人出来帮他做职业规划,这来自人们最自以为是的为他好。

张晓勇在一次采访中说:“进入清华大学是自己的梦想,好好学习是父母的希望。”毕业后回归乡,做小区的保安是自己的人生规划,他自己不会后悔和惋惜。也有人质疑张晓勇是在作秀,利用热议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然后一跃成为各大企业都知道的高材生,从而择取高薪。

但事实是张晓勇在工作当中的表现并没有混日子,每一天的工作他都表现得尽职敬业,业主遇到了困难和问题,他也会去及时解决,同事对他的评价也是非常的高。可见他的确是为了内心的选择而进入了保安这一行业,如今他已经被升职为某市场物管部主任。

张晓勇还明确表达自己一毕业,就选择回来做小区保安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这个小区里住着父母,他的这份工作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父母,而事业也经过自己的努力后变得有模有样。这比起很多以自己上班忙为借口,几年都不回家看父母一眼的人来说,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大学四年见过了人世间的纸醉金迷,毕业后以一颗淳朴的赤子之心回归家庭,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真正做到了事业家庭两不误。正所谓,众人皆饮,世人全醉,唯我独醒。他做到了真正的清醒,也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子欲养而亲不待,在他的身上永远不会发生。

为何清华保安、清华城管会被额外关注,反应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保安、城管等普通职业在这个物质欲横流的社会,基本不会引起多大关注,但是加上清华、北大等字眼为什么会反差如此大?其实这是当今社会的一种病态思想,这种思想叫做名校情结。这一思想的引导,各大名校的宣传功不可没。

当然不是说名校出生不好,名牌大学出来的实力都不容小觑,尤其在高考选择和就业市场方面,名校毕业生相较于二流院校的确存在先入为主的竞争优势。但是学历在职场大多只是敲门砖的作用,保质期只有三个月,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考量的不只是学识,还有工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不能把高学历变成评定一个职业或者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

高校出身不等于就非要从事高薪职业,而高薪也不等于体面。诸如此类的现象反映了国内社会一种典型的名校崇拜心理,这是值得反思的。

不论北大生选择卖猪肉,还是清华生做保安,都无关对错,只是个人选择。人们觉得做保安卖猪肉,四年名校白读了。看看我们身边的每个人,不是名校出身,吃得开混得好的当时LOSER大有人在。学校出身只代表过去的一个身份而已,过度解读、赌咒调侃还是不要了吧。

结语:亦如张晓勇,亦如回乡创业的农村大学生,他们一直坚持自己选择和使命。很明白自己的选择是对还是错,他们自己都不在意北大还是清华的身份,反而旁人在一边干着急。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的都是别人强加给它的颜色,别人干什么选择什么,都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