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传上十
原文: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译文:
天数一,地数二,天数三,地数四,天数五,地数六,天数七,地数八,天数九,地数十。天的数***有五个,地的数***有五个。五个方位的数分配得宜并且各自配合。天数加起来是二十五,地数加起来是三十,天地之数合起来是五十五,这些数造成了各种变化,天地并且使鬼神之道得以运作。
在进行大型演算时,准备五十根筹策或蓍草,真正使用的是四十九根。将这四十九根分为两组,象征天地两仪;由任何一组中抽出一根挂在左手小指无名指间,象征天地人三才;再以四为单位去计算筹策,象征一年的四季,把剩下的零数夹在左手无名指与中指间,象征闰月,每五年有两次闰月,所以要把另一组筹策依四计算所剩下的零数,也夹在中指与食指间。(左右顺序各有不同)
乾卦的策数是二百一十六,坤卦的策数是一百四十四,总数为三百六十,相当于一年的天数。《易经》上下篇六十四卦的策数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相当于万物的数目。所以,要经过四次经营才能形成 《易经》的一爻,经过十八次变化才能完成一卦。
八个单卦代表初步的成就,由此引发而延伸出去,再按感触的类别扩展出去,天下可以取象的事物就全在里面了。《易经》呈现天地之道,使其功能与效应显得神妙无比,所以它不但可以用来应对各种需要,也可以用来助成神明的化育。孔子说:“了解变化之道的人,大概也会了解神明的作为吧。”
注: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阳五、阴五可用来配合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进行天地、阴阳、方位、数字的组合。
朱熹说:“变化,谓一变生水而六化成之,二化生火而七变成之,三变生木而八化成之,四化生金而九变成之,五变生土而十化成之。”阳数为变,阴数为化,依序而有水、火、木、金、土。至于“鬼神”,则朱熹说:“谓凡奇耦生成之屈伸往来者。”
“大衍” 是指大型推演。“大”是就五十为一完整之数而言。前面说过“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在此却说“大衍之数五十”,原因或许如 《黄帝书》所说:“土,生数五,成数五,是以大衍之数五十也。”生数是一、二、三、四、五,成数是六、七、八、九、十。土的成数本来是十,现在以五代十,于是五十五成了五十。“策”为筹策,指蓍草或竹片等可用以计算之物。使用四十九根,是以抽出一根象征太极,使后续的象征有个起源。
“四营” 是指分二、挂一、揲(shé)四、归奇这四个步骤。“揲”为分组计算,“扐(lè)”是夹在指间,“奇”为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