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二帝的名胜

延安黄帝陵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主要从黄帝开国算起。孙中山的祭黄帝陵词开首就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黄陵县沮水河)沮源关的降龙峡生下黄帝,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闻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中华文明从此开始了。历史上的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为黄帝后裔,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

黄帝陵古称“桥陵”,位于陕西黄陵县桥山,1962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自唐代宗大历五年建庙祀典以来,这里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新中国建立后,每年清明、重阳节均在此进行祭祀典礼,特别是清明节公祭已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陵前祭亭内树“黄帝陵”碑,为郭沫若手书。陵园入口处有汉武仙台。轩辕庙位于桥山脚下,是历代炎黄子孙祭奠黄帝的场所。庙东侧碑廊珍藏历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现又新增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庙内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有山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殿,东侧为碑亭、西侧为陈列室。院内千年以上古柏16株,其中“黄帝手植柏”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历经五千年岁月,是我国最古老、最大的一株柏树,堪称世界柏树之冠。黄帝陵区山环水抱,古朴庄严,气势非凡。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维系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纽带。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圣地,海外侨胞将其誉为“东方麦加”。1992年开始,国家和民间及海外同胞投入和捐赠了巨额资金对黄帝陵进行了整修,使黄帝陵更加雄伟、庄严、肃穆、古朴,景点和展出文物更加丰富。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华夏儿女的“根”,已成为炎黄子孙举办盛大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

天下第一陵炎帝陵

炎帝陵又称“天子坟”,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炎陵山山麓。相传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来南方巡视,尝草采药,为民治病,不幸误尝毒草身亡,安葬于此。炎帝是一位伟大人物,他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他还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炎帝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炎帝陵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代以后曾多次毁于战乱和火灾,明清以后历代均有所修葺,规模不断扩大。现存的炎帝陵是1988年重新修复的,建筑仍按前代式样,但规模则有所扩充。目前陵区面积达24平方公里,绿树怀抱,山峦叠翠,古树荫翳,烟云出没。陵殿金壁辉煌,气势宏伟。炎帝陵的建筑***分五进:第一进为午门,门内有丹墀,左右两侧有碑房,碑房内立有历代石碑;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重檐歇山顶的正殿;第四进为墓碑亭,其内立有石刻墓碑,上书“炎帝神农氏之墓”;第五进为炎帝陵寝宫。陵殿的四周筑有丈余高的红色围墙。四周还建有规模宏大的奉圣寺、胡真官祠、天使公馆、崇德坊、宰牲亭、时佘公馆、咏丰台、飞香亭等古建筑。

根据史料记载,对炎帝陵的奉祀自唐代就开始了,以后历代对其均大加祭祀。因此,炎帝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祭祀、建筑以及艺术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 炎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研究炎帝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多种活动于一体的胜地。至炎帝陵景区祭奠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心中当有无尽感慨,亦会引发一份淳朴浓郁的民族情愫。

伏羲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俗称人祖庙。伏羲庙位于天水市秦城区西关伏羲路,1963年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伏羲庙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嘉靖三年(1524年)重修。相传天水为羲皇故里,伏羲庙便是伏羲皇的祭祠。庙临街而建,坐北朝南,两门三进,自南向北有牌坊、庙宇、月台、碑亭、主殿、古柏等,占地3700亩。殿宇排列对称整齐,布局严谨巍峨,有浓郁的明代风格。主体建筑——先王殿位于中院开阔的月台之上,先王殿东南侧有一个六角亭阁,名为鼓乐亭,是伏羲抚琴吟咏之地。来鹤亭与鼓乐亭遥相对望,传说曾有白鹤来此栖息听乐。中院太极殿内有伏羲泥塑彩绘像,后院先天殿原祀神农,内塑神农像一尊。伏羲庙中还有苍劲的古柏树群。古柏原按伏羲64卦图排列,***计种植了64株,然存活至今的,仅有37株。

伏羲的历史功绩主要有:

始作八卦——《史记·太史公自序》说:“余闻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始作八卦,标志着先民认识水平的突进,对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特殊的意义,因此被誉为“人文始祖”。

发明渔猎工具——伏羲氏发挥聪明才智,借鉴蜘蛛结网方式,教导部众用绳索编结成网,网禽兽,网鱼虾。渔猎业空前发展,捕获量大增,消费不完的渔猎品加以驯养,开始了畜牧业,进而开始了原始农业,社会进入农牧并举的时代。正是如此,伏羲也就成了畜牧文化的代表。直至近代,渔猎行业还流行将伏羲作为祖师爷的习俗。

制嫁娶之礼——氏族社会早期,人类过着原始群居生活,有男女之别,但无家庭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群婚的害处逐渐显现出来。伏羲改革婚制,提倡一夫一妻制的对偶婚,婚姻制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造书契——《周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里所说的“后世圣人”就是伏羲。原始时代,结绳记事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同现象,同时结绳还有计数的功用。伏羲造书契,指的是契刻符号,有什么事非记不可,就先用一个特定的符号刻或画在什么东西上。

创历法——《周髀算经》上说:“伏羲作历度。”所谓历度就是历法。历法是生产实践的产物,伏羲时代,原始农业已经起步,伏羲部族已掌握了一定的历法知识,确切地说是物候知识。

人工取火——伏羲的“钻木取火”是对取火方法的改进。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及与之相应的仰韶文化遗迹均有灰坑、灶台、火塘发现,说明伏羲时代火已广泛使用。还有说燧人氏钻木取火,历史背景也应是伏羲时代。

制琴作乐——三国谯周《古史考》说:“伏羲作琴瑟。”1973年青海省乐都县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且歌且舞的生活场景。在伏羲时代,肯定是有音乐的,而那时的乐器当以打击器为主,如敲瓦盆、敲兽皮、敲石器作为歌舞的节拍,至于弦乐当限于单弦的乐弓(即弓弦)。所谓伏羲制作琴瑟,可理解为低级乐弓的理想化。

其他发明创造——伏羲氏的功绩,除以上列举之外,还有许多。如尝百药,制九针,创立医学;立占筮之法,创立占卜学;立九部,设六佐,分部管理部族事务等。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先祖伏羲礼仪有加,陇、豫、鄂许多地方都建有与他相关的祠庙、陵地,天水伏羲庙便是其中保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

1988年开始,天水市政府每年在伏羲诞辰日农历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举办规模盛大的公祭典礼,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拜祭。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陵墓位于淮阳县城以北的蔡河边。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庙,是我国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黄帝陵、大禹陵之一。原占地面积875亩,是一座气势磅薄、规模雄伟、殿图豪华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古书将把伏羲、女娲、神农尊称“三皇”,也把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称“五帝”。“三皇五帝”都是传说中的人物。传说太昊姓风,一作宓羲、包牺、庖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成纪人(即今甘肃天水县)。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人头蛇身(一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氏族首领。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居住在陈地,相传是“太昊之墟”。文献上也有说“太吴伏羲氏都宛丘”。“陈”和“宛丘”都是今天的淮阳。如果八卦确是一种记事符号的语,按照传说,当是出于太昊和太昊族。今淮阳城内有一处方圆十来亩的伏羲画八卦的土台遗迹,这是对伏羲发明画八卦的纪念。据传说,伏羲在蔡水中捕获了一只白龟,于是在土台前掘池喂养,镇日里临池观龟,久而久之,从白龟甲上的纹络,发现了奥秘,因而画出了八卦。

伏羲创始的龙图腾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伏羲氏在此“作网罟、正姓氏、制嫁娶、画八卦、造琴瑟”,创造了华夏文明和灿烂文化。正因为此,才使淮阳拥有了源远流长的神话传说,拥有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这里有以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辉煌的“国宝”太昊伏羲陵为龙头的十多处风景名胜古迹。

相传6000多年前,“三皇之首”的伏羲氏在河南东部的宛丘(今淮阳)建都城,他以龙纪官,号称龙师。伏羲去世后,后人修陵建庙,故淮阳又称“龙都”。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已在此建伏羲陵,汉代时在陵的前面建祠。宋代太祖年间,又进行了扩建。明清两代也多次重修。整个陵域分成内外两城,以陵墓为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午朝门、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等建筑。太极门以内两侧有钟鼓楼等。内外城之间,有女娲观、真武观、太清观、三仙观、玉皇观等。园内古柏参天,碑刻林立。寝殿后的伏羲陵高20余米,周长150米。陵前有一巨大石碑,上刻有“太昊伏羲之墓”。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全国各地的游人、香客,齐聚太昊陵前,参加规模盛大的祭祖活动。

舜帝陵位于舜陵景区,是九疑山风景区的目标人文景观,是九疑山风景的目标人文景观。是我国最古老的陵墓。舜帝陵陵区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庙、神道及陵园组成,占地600余亩。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状,海拔600余亩,气势恢宏。山北麓建有陵庙,陵庙坐南向北,规模宏大,占地24644平方米。分为前后两重院落,五进建筑。陵庙内建有庄严肃穆的山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厢房。陵庙外有长200米的神道。

舜,姚姓,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帝,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帝陵是中华民族杰出始祖、“五帝”之一的舜帝之陵寝,它是被我国陵墓史料《陵墓志》记载的“最古老的陵墓”,据《九嶷山志》记载:舜陵经始于三代时夏朝。

舜陵是中国五大古帝陵之一,是中国唯一的舜帝陵墓。陵庙祭碑廓内保存的历代祭碑36方,它们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在古木参天的陵区内,陵庙建筑上的石雕、楹联、壁绘栩栩如生,令人流连忘返。附近有娥皇峰、女英峰、美大峰、梳子峰、舜峰(三分石)、箫韶峰、斑竹岩、舜池、舜溪皆与舜帝奏九韶之乐及二妃挥泪斑竹的传说有关。

天下第一陵炎帝陵

炎帝陵又称“天子坟”,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炎陵山山麓。相传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来南方巡视,尝草采药,为民治病,不幸误尝毒草身亡,安葬于此。炎帝是一位伟大人物,他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他还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炎帝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炎帝陵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代以后曾多次毁于战乱和火灾,明清以后历代均有所修葺,规模不断扩大。现存的炎帝陵是1988年重新修复的,建筑仍按前代式样,但规模则有所扩充。目前陵区面积达24平方公里,绿树怀抱,山峦叠翠,古树荫翳,烟云出没。陵殿金壁辉煌,气势宏伟。炎帝陵的建筑***分五进:第一进为午门,门内有丹墀,左右两侧有碑房,碑房内立有历代石碑;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重檐歇山顶的正殿;第四进为墓碑亭,其内立有石刻墓碑,上书“炎帝神农氏之墓”;第五进为炎帝陵寝宫。陵殿的四周筑有丈余高的红色围墙。四周还建有规模宏大的奉圣寺、胡真官祠、天使公馆、崇德坊、宰牲亭、时佘公馆、咏丰台、飞香亭等古建筑。

根据史料记载,对炎帝陵的奉祀自唐代就开始了,以后历代对其均大加祭祀。因此,炎帝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祭祀、建筑以及艺术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 炎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研究炎帝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多种活动于一体的胜地。至炎帝陵景区祭奠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心中当有无尽感慨,亦会引发一份淳朴浓郁的民族情愫。

还有其他三帝的名胜,你没问我就不答了.若要详解就看这里吧

/wiki/Wiki.jsp?page=%e5%af%bb%e6%a0%b9%e4%b9%8b%e6%9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