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发朋友圈是自己有在好好生活”,这句话正确吗?
如果不能清除流,选择从属流,然后在从属流中清除流。
蔡康永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你怎么看待那些不送朋友的人?”他回答:“恭喜那些不发朋友的朋友,因为我愿意相信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精力去应对现实生活。”是的,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每天都太忙而无法照顾他们的朋友。大事的时间和世界不在朋友圈。
娱乐圈也有一股清流叫李健。他不仅不发朋友圈,连微信都没有。源于他强大的精神世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很多信息都没用。我们需要的是知识,我们需要的是智慧。”选择极简主义才是避开喧嚣的智慧。但是,这样一种极简的高级智慧,普通人是无法效仿的。不然试试看能不能彻底退出朋友圈。如果不能清理流,选择从流,然后在从流中做清理流。
生活中大多数人只看圈子不发。这些人中,有政治家,有重要职位,有谨小慎微之事;自己做大事的人,因为“事业”而无暇顾及;还有很多做家务的人,不知所措,不知所措...这些人只是偶尔上来。
但更多不打圈的人也可能是闲人。他们不刷朋友圈,不看碎片化的信息,在朋友圈里浪费闲暇时间。他们只是看圈,不戴圈。显然,这些人不是蔡康永“想相信的人”。
就像李健一样,只有少数干净的人。蔡康永不是没有朋友圈。他会开一些有趣的玩笑。用他的话说,“我要‘拯救’烟雾缭绕的朋友圈。”他说“我愿意相信不送朋友的人找到了生活的中心”。这个说法的背景是,他看到有些艺人明明在朋友圈浪费了太多时间,甚至还发了几个小时“最近很忙”之类的煽情短信。不要断章取义。其实没有人的生活重心会在朋友圈,虚拟终究代替不了现实生活。
我更愿意相信送朋友的朋友是热爱生活的。
到底缺少了什么?也可能是你送什么,你有什么。
面对这样一个正常的社会工具,它应运而生,方便群众。如果和我一起用,没有它他怎么建立链接?既然产生了,就必然会被大家利用。所以公众已经把它变成了与外界的纽带。熟悉的,不熟悉的,甚至不认识的,一个微信讲“事”。相比之下,比直拨电话尴尬多了。
没错,朋友圈里的“朋友”远不止是熟悉的朋友、亲人、老师。很多“朋友”以前没见过面,但在朋友圈里互相照顾了很久。大家可能因为同一个领域建立了联系,也可能因为同一个“产品”形成了联系...总之,谁加“朋友”都不是没有道理的。
至于送不送朋友,送多送少?可能和个人情况、闲暇、时间、心态有关。一种观点是送你缺的,但也可能是送的你有,不送的真的没什么。不在一个环境的人,不要乱给别人贴标签。有时候,贴标签的人很可能只是自己的心态。
我有一个特别受人尊敬的红阿姨。她每天都会送出一些自己拍过的花草。如果长期生活安逸,会有一些负面的评价。事实呢?这其实只是弘一真实生活的一小部分。她有自己的上市公司,年纪大了自愿退出回到家里。在她自己的后花园里,她甚至没有邀请园丁,因为她喜欢处理这些“生活”。看着自己硕果累累的成果,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忍不住拍照和发带。说实话,每次看她画的花,鸟,虫,鱼,周游世界。缺的是送的。于红阿姨只是看着欢喜,记录着。
当然也有愿意把一生都搬到朋友圈的人。娟姐热爱摄影,朋友圈每天都能看到她相机里五彩缤纷的场景。然而,如果她被认为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那就错了。她真正的生活是全职在家照顾孙子孙女。如何平衡爱好和生活?所以在拍摄中,她找到了一种平衡心态的方法。周一到周五是她孙子的展示日。周六周日是她自己和摄影师或者女朋友的聚会时间,朋友圈呈现的是大自然或者各种各样的人的风景。有什么不好?与其抱怨看不见头的人,不如过健康快乐的生活。我更愿意相信,娟姐的朋友圈,显示了她对生活的热爱。
当然,对于大部分正常工作生活的人来说,交朋友只是闲来无事时的一个平衡点。最后,周末聚一聚,散散步;还是世界那么大,我想看。照顾好它,留下值得记录的东西,心情,或者保持美好时光。只是闲着没事干。现实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在朋友圈之外。没有它,生活是不容易的,松散的。
其实朋友圈不仅仅是一个人说很多话的地方,也是一个有些人做事很认真的地方。
话说回来,今天的朋友圈真的很乱。铺天盖地的广告,家长短时间的抱怨,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新闻,娱乐圈的“八卦”,瓷肌整容隐形眼镜后的假照片,各种人脉广的专家级推广,以及题方“带货”的一堆堆文案...有那么多人想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朋友不知道。
但是,这“乱”不就是目前一些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一大堆广告,你不看我,总有人看。我有一个在培训师班学习的时候认识的伙伴,大学老师,在春节后的两个月里,帮别人“卖商品”做“我们”忽略的广告。两个月,我赚了10万。10万元对于小目标1亿元的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真的可以“辣眼”了。然后,她用这10万元继续“交学费”,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我记得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是确凿的时候,我狠狠鄙视了自己。在特殊时期,能静下心来赚钱,安心学习的人,是值得敬佩的。对她来说,这个朋友圈成了一个用心经营赚钱的“贵族圈”。
那些你不喜欢的呢?别看了,或者干脆从此删除。说实话,朋友圈极少数人的无脑抱怨真的很不愉快。一天工作下来,我刷圈找一个赏心悦目的“故事”。抱怨,甚至责骂我的父亲和妻子,真的没有意义。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公***环境。
还有一种专家观点,武断,企图垄断朋友圈的潜意识。对于这一类,选择问自己。不要盲从,不要只是一种态度,如果你同意了,给一句赞美,这也是一种态度。毕竟这些人是靠“见解”谋生的。
在这个时代,没有人会在抛弃他们的时候打招呼,只会让他们的认知越来越有限。有了大部分冰山的武装,你可以看到浮出水面的精彩绽放。或许,多看看不同的声音,精神世界会放大。活着很难,不要想当然。
04我愿意相信你:送朋友就是热爱生活。
我有一个表妹,偶尔会发一些疯狂的无脑糗事。比如我烧了一锅水,忘了锅是干的;烧了一条鱼,是厨房里的烟呛到了她,才想起来锅里的鱼被烧了……诸如此类,但如果把她判断为大条纹、神经、马大哈、痴呆的家庭主妇,那就大错特错了。她工作一丝不苟。一壶水已经干了。也许是她在专心研究“精细点”。无数个瞬间,她都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走出困境。
朋友圈真的不是一个一窥全豹的地方。不要想当然。
我有个朋友偶尔会在朋友圈发几句不满甚至咒骂的话,当然不可取。但断言这个女人“恶毒”是不对的。她不仅善良美丽,所有接近她的人都被她吸引。她明亮的眼睛就像她明亮的灵魂,她的抱怨只是半夜的一种发泄方式,第二天就能看出来她已经删了。努力和正能量是她的标准。
当然,对于有双标的人来说,偶尔戴发带很有意思,别人戴发带很无聊,很俗。最好不要理会这种人的态度。或者善良一点,对她说:你幸福。
有没有发带比较好?
知乎上的一个高赞回答道:“不送朋友的时候认真生活,送朋友的时候热爱生活。”虽然迎合大众,但至少传达了更多成年人之间的善意理解,远比恶意揣测和诋毁要大度得多。
罗振宇在新年致辞中说“孩子做选择,长大了,我们都要做。”
在成人的世界里,喜怒哀乐是不一样的。很有可能你的快乐会让别人不舒服。她的悲伤和同情你很难接受。如果不接受这部分,就忽略。没有同理心,不如以德相待,相安无事。
蔡康永愿意相信不送朋友的朋友已经找到了现实生活的重心。
我愿意相信送朋友的朋友是热爱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