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瀑布的长白山的十六峰

公元1908年,也就是清朝光绪三十四年,清末秀才奉天候补知县刘建封奉旨勘查长白山。历时4个月的实地踏查之后,除《长白山三江源流考》等官方报告,还撰写了《长白山江岗志略》。刘建封是秀才,又是诗人。尽管考察十分艰苦,甚至有生命危险,面对祖国雄奇的山水,常常情不自禁地吟诗,兴致勃勃地为各山峰命名。并绘有详细的地形图,标注了十六峰的位置,它们是:

白云峰、芝盘峰、天文峰、华盖峰;天豁峰、龙门峰、紫霞峰、铁壁峰;

观日峰、玉柱峰、冠冕峰、梯云峰;卧虎峰、孤隼峰、锦屏峰、白头峰。

这十六峰千姿百态,经过漫长岁月的风雨雕蚀,山峰嶙峋峭奇,姿态各异,有的如宝剑刺天、有的似少女梳妆、有的如雄鹰衔物,环列成一个大圆周,或白或黄、或青或绿护佑着一池碧水天池。其中,位于天池出水口的两个主要山峰是天豁峰和龙门峰。 位于乘槎河东岸,与龙门峰相对,东南接铁壁峰,海拔2620米,《长白山江岗志略》载“峰起双尖,中辟一线,有豁然开朗,令人不可思议之趣”,而取名天豁。现两峰之间豁口更为扩大,中间一线亦多参差石峰。“峰石皆黄,作淡金色,其阴多紫石,斓若丹砂”。峰东携臂与织女峰相连。

天豁峰的形成是由于岩石节理发育造成。构成天豁峰的火山岩,岩石节理发育经多年的风化、剥蚀、硝碎、塌落,形成了天然豁口。豁口中间留有许多参差不齐的石峰,是由于坚硬的岩石没有被风化而残留下来的。天豁峰的后身有黑风口,峰下天池畔有巨石天然雕琢而成的雨燕观天、驼峰石、黑熊朝天等湖畔组画。

从补天石可经牛郎渡越闼门沿八卦庙(宗德寺)旧址北侧倒石堆,可攀登峰顶。路径险要,斗胆登上者引以为豪。从峰顶观赏群峰倒映于天池,波光荡漾,令人心醉,在这里还可远眺玉壁、补天石等胜景。 海拔2,595.7米,高出天池水面401.7米。因峰门两峰突起,状若门形,故名龙门。它位于天池北偏西,与天豁峰一起把守天池水出口。《长白山江岗志略》载,“在乘槎河西,与天豁峰对峙而低。池水溢流而出,状若门形,故号日龙门”。龙门峰形状奇特,宛若蛟龙戏水。它是由火山喷发的熔岩流构成的,由于柱状节理发育,岩石风化,剥蚀,崩落严重,所以多崇崖峭壁,峰下形成巨大的倒石堆,冲沟下部形成较大的泥石流扇,其上分布有少量高山植物“。

大禹治水曾到峰上。山旁有一石,上似蝌蚪字形。在百姓的心中,这碑为神碑,无人认识上面的蝌蚪文字。曾有人在龙门峰前,看见有几条红黄色的鱼,在乘槎河上跳跃,便用石头打,不料“霎时狂风大作,大雨”。其上分布有少量高山植物。北侧峡谷中有一隐流瀑,落差约20米,是由陡峭的崖壁跌至深谷,似天际飞流,又若天女舒展长袖,隔玉壁与长白瀑布相映,是游人赏心游玩的绝妙佳境。从长白瀑布,沿乘槎河溯源而上,经玉壁即达龙门峰脚下的天池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