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说的是谁

诸葛亮。

出自唐代杜甫《八阵图》,原文为: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注释: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盖:超过。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赏析:

前两句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首句是从总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说,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使他声名卓著。

后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是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的意志,如磐石之不可动摇,也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百度百科-八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