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好能干什么

只有学习历史才能干大事。

哀古伤今,一些人就认为这就是历史,学历史、看历史没用,时代已经进步古代人的东西已经不适应我们这股时代的潮流了,都用不上。因此他们就认为历史有益无用,就是这样,就象看八卦新闻一样,历史便成为了他们又一喜悦的源泉。

谈古论今,另外一些人就认为历史是,社交讨论的话题,有空就拿来吹吹水、聊聊天,那这和那些在市场和别人讨论今天菜新不新鲜、贵不贵有什么区别。因此有人就下定义“历史没用”。那你就错了。

想一想,古代哪一位伟人不是学语文的?不是靠历史成名的?

陈胜吴广,以神鬼传说骗取民心,而传说不是当时历史的一种偏史吗?

唐太宗,一个历史上的巨人,曾被称为最伟大的皇帝,他日基万里,每天对着如泰山般的奏折,他每逢遇到难题时解决不到的时候,试问他难到不会想起古人的事例、的解决方法吗?而历史就成为了他成功的工具。

到现在商场如战场,《孙子兵法》成为了商场上的战书。而在战场上经常又唇枪舌战,你不引典举例,又如何去击败对手呢?

当你跌落人生的低谷时有会不会想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或者勾浅的“窝荆尝胆”呢?这是安慰你的旧时“历史”。

有时你看到历史又会不会像到自己与当中的人物相似呢?或者当时的社会、环境与现在你面对的相似,你从中有是否看到出路、看到光芒呢?

又有时你想到了一个胸有成竹的成功之路,你又是否会想一下在历史中是否有类似的方法,而这方法有成不成呢?

公道自在人心,我写到现在那道理便很明显了领不领悟得到就是要看自己了,“行胜于言,言而不行,不若不言”。

请看论坛:/f?kz=312415656

[台湾省]改变观念、学好历史——给高中生的简短建议

同学们进入高中以后,面对新的环境,接触到琳琅满目的各种学科,难免有不知如何入手的苦恼。有些原本国中还算拿手的科目,怎么现在成绩直直落,很努力的学习,却总是不得要领,分数也没有起色。如果,这正是你学习历史的写照,希望你用心地读完这篇文章,了解自己学习的问题所在,细细体会学历史的方法与乐趣。以下,就是要回答同学们学习历史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学历史?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你才会心甘情愿地、主动地想和历史打交道;第二个问题是:要怎么样才能学好历史?唯有懂得学历史的招数门路,你才会学得快乐,愿意接纳历史这一位朋友。

「现在」与「过去」的对话

经常听到同学们说:「历史都已经过去了,我们记得一些过去的事情有什么用?」如果,历史只是过去发生事情的累积、记录,那么学历史果真没用,因为学历史只是不断的背、不断的记,记了一堆事情又都派不上用场,好无聊喔!所以,这里就先谈谈知道「过去」有什么用。

我们生活周遭的人、事、物,能够感受到的,几乎都是「过去」所遗留下来的,例如:台湾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公园旁的一座土地公庙、自己的童年往事,或者是阿公激动地聊起年轻时的英勇事迹,都包含在内。这些遗留下来的人、事、物,都有自己的历史,同时也和你的生活密切相关,你不必主动去挖掘,因为这些「过去」就在你面前。

过去会出现在面前吗?我怎么都没感觉到?举例来说:美国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发生后,许多同学都觉得疑惑:为什么有些阿拉伯人不但不同情罹难者,反而在镜头前表现出欢欣雀跃的样子?当同学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已经无可避免地要探寻以色列建国的过程、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长期冲突,以及美、英等国家与以阿冲突之间的关系,否则便无法解释阿拉伯人的反应。这些都是过去,这些都是历史,是不是不知不觉地就出现在你面前呢?现实生活中,这一类的例子很多,说明要了解现在,就必须要了解过去,历史课正是提供你了解过去与现在的一条快捷方式。

《天下杂志》在「发现台湾」专辑中,有段发人深省的文字:「历史像一条河,我们无法挽留逝去的河水,却可以从河水中看清现在的自己。」「河流有方向,就因为它有源头;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晓得要往哪里去。」过去和现在并不是对立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着太多的过去。历史让你深度思考,突破事情的表象,了解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不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

历史的「记忆」与「理解」

知道现在与过去的关系,也等于解答同学为什么要学历史的疑惑。然而,学历史还有更多的意义,如果你懂得方法与步骤,学习将事半功倍。换句话说,这里要从几个方向让同学了解,如何才能学好历史?

同学经常有一种观念,认为学历史就只是学历史课本,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当老师在课堂上讨论的内容超过课本范围时,经常不当一回事,甚至趁机休息一番;另一方面,又觉得厚厚的一本课本,不想全部念完,最好老师提示重点,这样课本就不会背不完了。这种错误的观念,害你一直学不好历史,因为这种读书方式的重点在于「记忆」,而且是考过就忘的「短程记忆」。

现在高中历史课本,一***有六个版本,内容颇有差异,你和其它学校的学生,不见得是用同一本课本,所以,现在的历史教学或考试,着重在同学能否了解历史的重要「观念」,不是片段的「记忆」,是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理解」。(这种考试型态,已经反映在今年的学测和指定科考的历史题目上。)这些观念的理解、思考,除了课本提供了必要的线索以外,老师课堂上的解说,以及同学们动脑筋的消化吸收,才是学习历史成功的关键。检验自己是不是真正「理解」历史的一个方法,就是当自己阅读完一段课文后,盖上课本,如果你能用「自己的话」简短说明课文重点,就可以说是「理解」了课本内容,如果你只是照课本顺序大致背出来,虽然可以证明你的记忆力惊人,但是背完与真正了解是有很大差距的。当「理解」的功夫做得扎实,甚至不需要老师找出重点,你自己就可以判断某一段课文的重要与否。而且,因为许多观念都可以互相印证,当你懂得「理解」的好处以后,阅读课文、考题或其它资料都将容易许多。

锻炼思考与表达能力

无论是过去或现在,所发生的事情、所累积的资料,数量都相当庞大,我们怎么样从这些纷乱的现象、资料中,提炼出有意义、有价值的一部份,是我们学习历史、适应生活极重要的课题。这种方法称为「归纳法」,由英国学者培根(Francis Bacon)所提倡。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老师的讲解、坊间的参考书,多少都是归纳法的运用,也就是说,都帮你把课文、资料做了系统性的整理。你所读的历史课本,也是历史学者运用同样的方法,归纳重要史实、观念后呈现出来的成果。我们每天看的电视新闻,不也是记者实地采访后,将某件事情简明扼要地报导出来吗?

老师的讲解、讲义的提纲、坊间的参考书,都是别人帮你「归纳」出重点、结论,但是你是否尝试自己「归纳」呢?套用上一段「记忆」与「理解」的区别,许多同学的学习,还停留在「记忆」这些重点、结论的层次,所以你还是学不到这些讲解、讲义或参考书的精华,因为别人是归纳、理解出来的,你则是记忆的。因此,多动动脑思考课文内容,才能更亲近历史。这种功夫,在你上网寻找资料、看报纸,以及生活中的许多时刻,都有机会用得上,现在应该要多多练习。

除了「归纳」以外,「比较」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经常用到的方法。我们学历史,在了解过去的同时,也同时了解了现在。所以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乌(R. G. Collingwood)说:「过去不是死的过去,而是继续活在现在的过去。」举个例子来说,在中***改革开放政策下,中国大陆沿海一带,新兴了许多以国际贸易为主轴的城市,上海尤其是个中翘处,这种现象,其实和一百多年前,清朝因为战败签约所开放的通商口岸,有许多类似之处,同时,所产生的效应也可以模拟:沿海城市的繁荣,与内地乡下的贫穷恰成对比,无论是清末的中国或现在的中国都有待解决。对台湾来说,四百年前开始的「唐山过台湾」,移民一波波东渡,曾几何时,台湾人一窝蜂前进大陆,反倒成为「台湾过唐山」。今天中***解放军军官,人手一本康熙平定台湾史籍,为的就是从历史汲取经验与教训,历史可以发现问题,进而思考解决之道,从历史看现在,我们应该学会更谦虚。

同学若要在学习历史时,灵活运用比较方法,可以尝试比较不同的时代(唐代和宋代的差异)、不同的历史人物(拿破仑与希特勒的相同处与相异处),为什么郑成功时代台湾人高举「反清复明」,到了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民主国反而年号称「永清」(永远归顺清朝)?透过不同时代的比较、古今的对照,我们一方面更了解历史,另一方面也更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

在同学能够运用归纳、比较等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以后,你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会跟着提升,也就可以较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历史教科书以及老师制作的讲义里,附有许多资料,可能是古人所写,也可能是当今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资料,就是要同学动脑归纳、比较、分析,确实掌握文字的内容、重点、立场、价值。愈能善用思考消化资料的同学,相对地,表达能力也愈能提升。这些能力,对于课堂上回答问题,推甄、申请大学的口试,甚至步入社会找工作的面谈,都是不可或缺的,问题在于你能否善用机会,在历史课程中多多练习。

学习历史,很像武侠小说中练功夫的过程,一开始,多半只能照着师父、秘籍的招数,逐一演练,等到练熟了,不看秘籍,也能自己随意组合这些招数。课本会难,是因为接触的少,就像学武功刚起步的时候,总想放弃不练了。同学们应该要广泛的阅读,除了读课本之外,讲义上的资料、相关课外读物,都要时时接触。阅读的时候多想一想,多运用前面提到的归纳、比较方法,久而久之,看书、看问题都会变得比较敏锐。如此一来,历史不仅不是无止尽的背,而且还会让你的脑袋灵活,成为一个可以深度思考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