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从传播学角度写《锵锵三人行》的文章

《锵锵三人行》是凤凰卫视于1998年3月创办的一档电视谈话类栏目,至今已有10年时间。这档栏目一直坚守在晚间11点30分(首播)和中午12时(重播)这两个冷僻时间段,每周一至周五每天播出一期,播出频次极高,制作成本极低,但取得的成绩不俗。相比于许多电视谈话节目开播之后屡陷困境,创办一二年就不得不“下课”的局面,《锵锵三人行》不但顽强生存下来,而且影响力不断增加,在众多海内外观众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10年来广告收入逾亿元。2006年,主持人窦文涛以3.2亿的品牌价值位列《蒙代尔》杂志“2006年度中国最具价值主持人”排行榜第三名。①《锵锵三人行》点石成金的奥妙何在?本文重在挖掘这档节目成功的因素,力图给中国电视谈话节目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人际交流的魅力

电视谈话节目,是将演播室内主持人、嘉宾(有的节目还包括观众)面对面的人际传播,通过电视转化为大众传播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电视谈话节目虽然依靠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得以扩大受众面,但其主要表现形态是面对面的人际谈话和交流,这既是它与其他电视节目类型相区别之处,也是它的先天优势。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②它是人类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的一种精神与信息交往方式,人们通过人际传播,及时了解环境的变化,并据此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的变化,建立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与协作,释放精神压力,因此人际传播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保证。

步入工业文明后,火车、飞机、电报、电话等交通和传播工具使人际传播更为容易和便捷,但在现实生活中,忙碌的工作、生存的压力,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并没有增多。20世纪30年代后,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工具陆续出现,面对面的交往时间又被收听、观看、阅读这些大众传播工具占用,人们进行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时间锐减。狄福罗和保罗吉斯在《大众传播学原理》一书中就指出:大众社会个人与周围社会秩序的关系有三个特征“1.心理上,个人处于与他人隔绝的疏离状态。2.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非亲身性盛行。3.个人较自由,不受非正式社会义务的束缚。”③由此可见,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匮乏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与交流。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大众,也由农业社会传统家庭中带有情感与个性特征的人转化为城市他乡工业生产线上游离的“原子”,他们缺乏人际传播与交流渠道,无法摆脱个人独处的孤独感,迫切需要解释、交流、诉说这一切,寻找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坐标与情感支撑。

《锵锵三人行》很好地把握住了中国大众在社会转型期的这种渴望与人沟通、与人交流的社会心理,应运而生,用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工具还原了传统社会中面对面人际传播的状态,充分展示出面对面进行人际交流的魅力。在处理谈话氛围时,《锵锵三人行》很少进行过多策划与包装,而对于每星期五次的节目播出量,对每一期谈话内容事前都进行周详的策划也不太可能。因此,用主持人窦文涛的话来说,这个节目“就是我们平常朋友聊天这一类,我们就是用本色,把生活中的聊天尽量本色地搬上电视”。“聊天往往是强调一个聊的过程,……大家都是性情中人,畅所欲言,享受的是这个……”④

因此,在栏目背景环境的布置中,《锵锵三人行》以本色取胜,非常简单温馨:一张桌子,三把椅子,每个人一个杯子,有点像家中温暖的客厅,又有点像都市里悠闲的茶室,没有音乐伴奏,没有台下观众,嘉宾们在这里的感觉与在家里的感觉几乎没有分别。同时,采用演播室内只有嘉宾和主持人三人聊天的录播方式,也有利于谈话者的心理放松与聊天情绪的培养,从而减少一般嘉宾进入演播室容易遭遇的“情景制约”,减少嘉宾的不适应感和陌生感,让来宾与主持人能够侃侃而谈。

在谈话过程中,主持人窦文涛与嘉宾皆以本色出镜,穿着随意,一副下班后到朋友家串门的打扮,说话的语气、使用的语言也一如生活中朋友聊天时那样随意平实。在这档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主持人窦文涛说到激动时的语无伦次、结结巴巴,也可以看到嘉宾们本色状态下的表现。比如作家王朔在节目中聊到开心之处时,将座椅旋转90度,笑得前仰后合,手舞足蹈,俨然孩童的情景。这些来宾们平时接受媒体采访时严肃、庄重,不苟言笑,有点拒人千里之外的模样。但在这个节目中却完全放松下来,不经意间露出了本色,说出了心里话,反倒让人感觉本色状态下的他们妙语连珠,幽默风趣,更具亲和力。因此,《锵锵三人行》不做秀,无包装,体现生活中朋友间谈话的原生态的节目形式,对于缺乏可以进行面对面谈话的朋友圈子,较少进行人际交往的现代人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人们坐在电视机前,感觉《锵锵三人行》就是自己的朋友圈子,可以从节目得到交谈的满足与快感。

二、对俗话题进行文化解读

朋友之间的谈话主题大多宽泛、随意、跳跃。《锵锵三人行》聊天话题很广,可以谈谈政治,如台湾大选与陈水扁;也可以聊聊社会热点话题如华南虎照片事件;或是讲讲情感类话题婚姻与爱情;还可以“八卦”一下,评论一下娱乐界人物,如陈冠希的艳照门风波等等。话题虽然是不断变换的,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即聊天内容全部是新近受众们最为关心的新闻事件。显然,这是所有谈话节目都在做的一件事,但《锵锵三人行》切入新闻事件的角度非常独特,在怎么谈,从什么角度谈论这些新闻事件方面,《锵锵三人行》能够将社会通俗现象进行文化解读,注重从中西文化及两岸三地的不同文化视角进行信息的加工,从而引起了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这样,谈话内容对观众来说别有一番滋味

当前媒体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栏目的竞争,栏目竞争重点则是对于信息加工方式与传播形式的竞争。面对信息同质化的状况,占有什么样的信息资源已经不具有决定意义,重要的是用何种方式解读以及传播这些信息。对于同一条新闻资讯,不同的媒体会对其进行不同的加工解读,形成不同的“编码”,而这是当今媒体竞争的关键之处,媒体的“编码”能力就是媒体的竞争实力。对同一新闻事件,不同风格的谈话栏目会选取符合自身特点的视角,挖掘话题,显示栏目个性特征。

《锵锵三人行》精于社会现象的文化剖析,即对于社会热点话题,善于从文化的角度做出回应,谈出文化品位。由于谈话的嘉宾多半是学者型的,因此,对于某些俗事,往往谈得不落俗套,有着较深的文化蕴味。该节目的嘉宾铁三角组合之许子东和梁文道都是对中西文化有所研究的学者,其他嘉宾也一般是对所要谈论话题背景有一定了解或是研究的人。因此,他们的观点往往能独树一帜,不拾人牙慧。这一谈话宗旨,也显示出了凤凰台的办台理念:“不管如何迎合、如何重视收视率,都没有问题,但必须坚守三条:文化、道德、品位。只要你把握住了文化、道德、品位这些原则,你就可以放开手去迎合观众,也可以把收视率引进节目评价系统中。”⑤

不仅善长对俗话题进行文化解读,《锵锵三人行》也注重利用自身的优势,实现两岸三地及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即对谈论的话题背景能注重进行中西、港台以及大陆的对比,视野开阔,言人之所未言,实现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拉近全球华人的距离。

三、平等、轻松的谈话氛围

人际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谈话“双方都没有强制对方的权利,也没有接受强制的义务,这就意味着人际传播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⑥,否则,人际传播无法顺利完成。因此,电视谈话节目也必须营造与体现一种平等的人际交流氛围。

《锵锵三人行》将节目定位于朋友之间的聊天方式,谈话的双方、主持人与受众被定位为朋友关系,处于平等的地位。主持人对来宾的称呼有三种,一是“称兄道弟”,比如称梁文道“文道兄”,许子东为“子东兄”;二是称来宾为某老师;三则直呼其名,如称刘嘉玲为“嘉玲”。这几种称呼的选择都非常亲切,符合聊天节目的定位,从而拉近了来宾与受众的距离。谈话的语气不是上对下的训导式、教导式,而是平等、轻松的谈话氛围。

对于被谈论者,也用平等的视角进行谈论。以往,受众在媒体的“聚焦”下,看到各国政要、做出成绩的各类名人、明星形象都很完美,听到的关于他们的新闻报道也是众口一词。这种看待名流的角度是仰视的,而非平视;对人物的介绍也是平面的,而非多面,以至于这些名人让人误解为在工作、生活、道德、为人处世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完美。但《锵锵三人行》对于这些公众人物的谈论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将他们还原成真实的生活中的人。从这个角度望去,光环从各种权威身上消失了,受众看到的是有着各种各样优点与缺点的、与自己一样的人。

这种平等而独特的解析大千世界的方式,使长期处于媒体权威性、训导性话语统治下的,处于“无我”状态中的受众感受到一种独立、自由的话语权,给一向处于被教育地位的中国电视受众以一种新鲜的视听感受,无形中培养了受众的平等意识与民主意识,而这是当下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急需培养的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之一。主持人窦文涛也因此被《新周刊》赞誉为“最具平民意识的新锐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