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明明写的太上老君不厉害,为什么现在这么多老君吹呢?
这个问题我认为可能是因为很多人在看《西游记》时不注意原文相关细节的描述,只看到太上老君被孙悟空捽了个倒栽葱,却忽略了其它的情节。
再加上《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名著,在不了解“太上老君”在我国神话体系中的真实形象时,主观上会认定《西游记》中所描述的太上老君的形象。
一旦观点相悖,就会认为是在“吹捧”太上老君。
为什么这么说了?原因有两个,分别是《西游记》原著剧情的描述、神话体系中的“太上老君”。
《西游记》原著剧情的描述:
在《西游记》原文的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中这样写道:
“那大圣双手侮着眼,正自揉搓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眼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捽,捽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
如原文所描述,太上老君要是厉害,又怎么可能会被孙悟空随手一捽,就捽了个倒栽葱了?看其实力,好像不过如此。
何况在后续故事情节中,孙悟空更是大闹天宫,简直无人可挡,最后还是如来前来搭救,镇压孙悟空于“五指山”下。天庭在召开“安天大会”时,包括太上老君在内的仙神一同拜谢佛恩。
但是天庭在捉拿孙悟空后,众神在商议如何处置孙悟空时,太上老君上前奏明玉帝,说道:
“不若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煅炼、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
而孙悟空在被太上老君放入“八卦炉”时原文也有描述:
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熏红了,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火眼金睛”。
也就是说,太上老君的目的不是要把孙悟空炼成灰烬,而是在帮他练成“火眼金睛”。
如果太上老君真的要把孙悟空体内的“仙丹”炼出来,是没必要先解开他绳索的,也没必要放开穿孙悟空琵琶骨的器具。
何况太上老君在“炼化”孙悟空时并没有在“八卦炉”内生火,在七七四十九天后“开炉取丹”时也没有提前去看孙悟空有无被“炼化”。
而且不要忘了《西游记》原文中孙悟空在苦战七圣时仍然没被拿住,是在被太上老君的“金刚琢”打了一下,然后才被七圣一拥而上的按住,捆绑了起来(详见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孙悟空在跳出“八卦炉”时,先是蹬倒“八卦炉”,又与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相“纠缠”,如果这个时候太上老君放出“金刚琢”又会怎样?
所以,不是太上老君不厉害,只是因为吴承恩在写《西游记》时故事情节的需要,故意将太上老君“弱化”,如果在看书时注意细节,就会发现太上老君其实很“厉害”。
神话体系中的“太上老君”:
首先我要说的是,“太上老君”这一人物在多部文学作品中有相关描述,比如《西游记》等。
但是《西游记》虽然是文学名著,且书中出现的人物、故事情节的描述等大多跟“仙神”有关,其设定看似与我国的“神话体系”没多大差别,但《西游记》的本质只是一部小说,而小说又多为虚构。
在道教中,太上老君为“三清”尊神之一的道德天尊,全称为“太清道德天尊”。而“天尊”的意思是指: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
道教在初创时,是以老聃为其始祖,称之为太上老君,而太上老君又被称作太上道君,被尊奉为最高神灵。
所以说,在了解了“太上老君”在我国神话体系中的形象、地位后,孙悟空又怎么可能拿来跟太上老君比了。
这也正是很多人“吹捧”太上老君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