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学生该如何读书
关于新时期小说创作与评论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藕断丝连,纠缠不清。原来我一直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情况,也有以此为终身职业的念头。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自己远离学院之外。近来我转而关注五四民国时期的史料和中国古代历史和古典作品,长篇小说较少阅读,使得我对中国当代文坛越来越疏远和隔膜。原来让我说说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情况,因为自己已经不是学院中人,没有这个精力和能力,所以一直感觉底气不足,只能给大家谈一些野狐禅性质的东西。亲身经历或者体验的文学创作,肯定比上几节所谓的文学理论课强得多。体制内的教材都是机械化的记忆,没有任何独创之处。我们学的都是死板教条的知识,不够灵活,在实际生活中是用不上的,除非你考研或者将来当大学老师。要当一个称职的文学评论家,都必须从头再来,从读作品开始。有的同学获了不少奖学金,分数考得也不坏,可是,离真正的能力还很远。很多同学读书完全是为了考试,书上的条条框框背得很熟,某某作家写过什么作品、他的风格如何、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定位,等等,都一清二楚。可他是听老师讲而得来的,死背课本得来的,原著他根本没读。这样的学生,跟他谈文学、谈思想有可能吗?在一双双克隆的眼睛之后,我们看到的是克隆(复制)的思想。所以这也是很多高校不让自己学校的毕业生留校,以防止学术上“近亲繁殖”的原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得就是这个道理,邯郸学步,学术不会有创新。我跟大家一样,也是从大学出来的,知道教材是什么样的东西,它是普及读本,主要目的是讲一些学术史或者线索性质的东西。所以,大学的老师,我们可以叫他教授或老师,但很少称之为学者或思想家。要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高校讲坛上一般是谈不到的。 关于文学评论或者说作家创作,下面粗浅谈谈我的几个观点: 1、建立在众多阅读的基础上,不能泛泛而谈。比如我曾给大家做了个“新时期优秀长篇小说”的书目,那些“鬼主意”,也不是一下子想出来的,是建立在我自己阅读的基础之上。比如前段时间网络上讨论王小波,我也参与了,文章还被选入了讨论专题。这跟我对王小波这个文化异数感兴趣有关。我把他比做齐天大圣,是因为我认为他与孙悟空一样,身上都有一种追求自由和寻找真理的精神。还有李傻傻的《红x》,我为什么选它呢?余华我为什么选择《许三观卖血记》而不是《活着》或者《兄弟》或者其他?都有我的道理,尽管你或许并不同意,其实文学评论本身就是爹说爹有理、娘说娘有理的事情。没有一家之言的定论,这就叫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可以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支持你说话的权利,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文革已经过去三十年了,没有人会为此给你扣帽子、抓辫子、打棍子,放开胆子自由言说,这是你的权利。 2、好的评论家是自己既写又评的作家型评论家。学院式评论家是站着说话不要疼。山西有个作家叫做韩石山,临猗人,号称“文坛刀客”。卯足了劲的出书,如《韩石山社会批评集》《韩石山演讲集》《徐志摩传》《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谁红跟谁急》等。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小说写不动了写散文,散文写不动了写评论,评论写不动了做学问,学问做不动了做讲演。大概就是文学写作在前、文学批评在后的意思。韩先生也说过另外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是在山西大学做学术演讲时说的,后来发表在他主编的《山西文学》上,原话是:青春作赋、中年治学,晚年修史(整理乡邦文献)。“青春做赋”大概就是要趁年轻时写作的意思。青春时期有激情,文学需要激情的火花去点燃。而治学术或者说做文学评论,需要更多的理性,年龄大了,或许看事情更为客观、澹定。只有你早年有创作的经验,才能为你的文学评论打好强有力的基础。在此种意义上说,我喜欢苏童、余华他们写得那些谈论阅读外国文学之后的随感,它们比一打论文纲领要强得多。所以大家从现在就要开始写,不要等自己将来考上研究生文学院毕业了,单刀直入,直接就去写评论,这样的终南捷径并不可取。 3、用好网络这个媒体。现在有很多网络写手,水平很高,文字都不错,比如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儿》等书,都是靠网络起家。网络论坛上发表作品,不像纸质媒体那样,门槛比较低,没有投稿投不中的心理压力,众多的跟帖也会给你以鼓励,让你更快捷地了解自己的长处或者弱点,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虽然并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名成家,成名成家的人毕竟是少数,但学校本来也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它的初衷是通过教育让你掌握一技之长,将来更好地从事某一种相关职业。像师范院校,它的目的是培养教师,中文系,它的目的也是培养中学老师或者新闻文秘等专业人才,而不是培养作家,只不过中文系与作家的距离更接近罢了。所以我们要用好网络这个媒体,放下包袱,去练习,去学习。 4、出手要快。也就是说要思维和文字跟得上。当代文学作品出版的速度非常快,走马灯似的,你跟得上这个节奏。人的思维,带有不固定性,面对快速变化的文学现象,我们中文系学生,要做出比别人更敏感的反应。当然,文学评论不是一条跟着作家作品跑的疯狗,作家贾平凹说:蝌蚪跟着鱼儿浪,最后浪得连一条尾巴也没了。就是这个道理,你不能一味地跟着别人跑,如果这样,给你的最终是找不着北的感觉! 5、平常要多练习写作。不要空手套白狼,停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光说不练,光看不写。长时间不写,下笔就有枯涩的感觉。不要把毕业论文当成你的“处女作”,到快毕业的时候才开始锻炼写,到时毕业后用得着就迟了,临时抱佛脚的态度并不可取。6、作为中文系学生,文学是重要的,但作为一个未来的社会人,文学只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而已。所以你如果不喜欢学文学,可以学写其他方面的东西,捡到篮里的都是菜,不要不喜欢就跟自己赌气,耍大牌,结果四年啥也没学会,除了一身坏脾气。你可以写公文、写新闻、写时事评论,也影评,写八卦舆论,没什么的。我严重支持你们。只要学习,什么都能成功。连玩网络游戏都能玩出高手,挣了大钱。你可以把你的文学天赋利用发散到生活中的四面八方。我们中文系学生,没什么特长,就是认识的字多,这就是你的特长,社会上所有的印刷品都是文字码出来的。你的所有板砖,什么时候都用得着,砸着谁算谁,天鹅、麻雀,打到的都是菜! 7、语言就是生产力。大家知道讲《论语》的学术超女于丹吧,大家看她在百家讲坛的演讲,还有和凤凰卫视陈鲁豫的访谈,那家伙,口才那是相当好,简直太有才了!如江河流泻,汩汩滔滔,正如他引用余光中写李白的那句诗一样:“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所以我们写文学评论要学会运用语言。没有语言,所有的文学评论都是空的。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口头表达能力特别强,但不能诉诸于文字,只能把文章停留在“口头文学”这个层面。作为中文系的学生,达到这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这是若干年前江湖艺人,那是勾栏瓦肆说书人的水平。过去有许多说书、唱戏的艺人,都不会读书看报,不识字,全靠死记硬背。况且许多说书人是盲人,当时也没有盲校教他读书。你也许说,摆地摊和天桥也能出个侯宝林、郭德纲什么的……那我没话说!这样的概率相当于买彩票中彩,有点太不靠谱了。那么,什么是好的文学呢,如何鉴赏一部文学作品呢?我看,主要是看文字是否精彩,看作品是否能够真的震撼你,打动你,感染了你,这才行。好的作品是靠作品本身来说话的,而不是看文学评论家的隔靴搔痒的评论文字。不要老看作品是否上了畅销书书排行榜,也不要老盯着那些所谓的权威文学评论家的评论。现在的批评有很多腐败,如红包批评、名人批评等。真正独立的学术批评,能洞察小说命门的文学评论家相对较少。很多人是为了大学里评职称和房子写论文的兄弟姐妹们,一些是为自己圈子里的兄弟姐妹们叫好喝彩,还有一些是为本地域的写作的兄弟姐妹们鼓劲喝彩。你多翻上几本文学评论的书,就能看见作家和读者的微妙关系。或者看一些评论家给某作家写的序言,更直白,不是他的哥们,就是本地的作者,而写评论的就是本地区的作家协会主席或者文联主席什么什么的。大家如果不信,可以有空找几本书仔细看看。不要老相信权威,膜拜权威,勇敢地说出属于自己的感受,不要怕贻笑于大方之家,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去。什么事情都有一个过程。不要怕人笑话。文学评论说白了,就是以下的一个公式: 文字+ 你的感受 + 一点专业知识 = 一篇精彩的评论 (根据在某大学中文系的演讲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