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次高棉-暹罗之战
世代仇怨:数次高棉-暹罗之战
前因:暹罗阿瑜陀耶王朝建立
1350年,乌通王率众迁都阿瑜陀耶城,建立了强盛的阿瑜陀耶王朝,从而对临近的高棉王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1351年,立国未久的阿瑜陀耶王朝发动了第一次入侵高棉的战争,由此拉开了旷日持久的高棉-暹罗之战的序幕。
作为中南半岛上的老霸主,当时的高棉一直受到新兴的泰人国家素可泰的挑战。即使素可泰衰落,后来的阿瑜陀耶王朝又迅速兴起,成为中南半岛上最强盛的一股泰人新王朝。更要命的是,阿瑜陀耶王朝都城最为靠近高棉的首都吴哥。
这给高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国王兰蓬寝食难安。兰蓬深知,暹罗人定都阿瑜陀耶城的举动无疑有着重要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意图,从今往后,暹罗的势力便如一把利剑抵在高棉的胸口。只要暹罗人在阿瑜陀耶城站稳了脚跟,暹罗军队便随时可以迅速做到兵临吴哥城下,进而威胁到整个高棉王国的生死存亡。
然而,暹罗人的行动比兰蓬想象当中的要来得更快一些。在暹罗人迁都在阿瑜陀耶城的第二年,吴哥宫廷便收到了暹罗军队入侵的消息。而正当兰蓬准备组织军队迎战的时候,暹罗人已经突破了两国边界高棉军队的防线,并迅速朝吴哥城的方向推进。在如此危机的局面面前,能力平庸的兰蓬顿时感到束手无策。
这个时候,作为高棉副王的索里约太挺身而出,主动扛起了抗击暹军的大任。显然,索里约太是一名更为优秀的领导者。面对暹军的突然入侵和节节进逼,索里约太并没有让慌乱的情绪左右了决策。他冷静地分析道,暹军跋山涉水远道而来,而又一路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因此此时的暹军必然是疲劳且轻敌的。
于是,基于这样的分析,索里约太要求高棉军队以逸待劳,原地做足成分的准备,等到暹军出现在吴哥城下的时候,索里约太亲率军队冲出城外,趁暹军立足未稳,打了暹军一个措手不及。在高棉军队的攻击下,疲劳且轻敌的暹军很快就溃不成军,大量的暹罗士兵成了高棉的俘虏,暹罗王国的亲孙子也在这次战役当中丧命。
对暹作战的胜利给了兰蓬极大的信心,以至于让他产生从此暹罗不敢轻易进犯高棉的错觉。因此,经此战役,兰蓬开始放松对暹罗的戒心。然而,与兰蓬臆想的结果相反,此时吃了败仗的暹罗国王正在强烈的复仇心的驱使之下,做着更为周详的入侵的准备。
不久,暹罗的军队有一次跨过湄南河,兵指吴哥。显然,这一次入侵得到了暹罗国王罗摩波阇一世充分的重视,在暹罗国王的亲自率领之下,再次包围了吴哥城。这一次,暹军再也不给高棉军队突然袭击的机会。而在确信了自身难以在正面战场中击溃暹军后,兰蓬选择了坚守吴哥城,以拖待变。
毕竟,吴哥可是高棉的都城。兰蓬相信,都城被围,地方必然会派军队来救,而只要自己坚守不出,待各地勤王军队到来之后,局势将会向有利于兰蓬的方向发展。不过,这一次,兰蓬低估了暹罗军队的强悍程度和暹罗国王志在必得的坚定决心。
在暹罗国王的指挥下,暹军不仅击退了各地前来勤王的军队,而且不断在消耗着守城军队的有生力量,暹军在城外搭起高高的木堡,居高临下往城内发射火箭,给城内防军造成了重大伤亡。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围城之后,吴哥城内的抵抗力量已经遭受到严重的削弱,于是,暹军挑选了吴哥城防御最为薄弱的东门为突破口,用重型破城锤强行砸开了东门,进而攻入了吴哥。
吴哥城的陷落意味着高棉王国的覆灭,然而,暹罗对吴哥的占领并没有持续多久,高棉王室的成员很快又在高棉人的支持下光复了吴哥,进而恢复了对高棉的全面统治。不过,暹罗与高棉的恩怨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在往后的岁月里,暹罗和高棉又陷入了长时间的冲突,甚至在吴哥陷落的数十年之后,吴哥又一次被暹罗军队所攻占,两者的恩怨将纠缠到19世纪。
后果:博涅亚迁都金边
1434年,为了保卫国家和王都安全,高棉国王博涅亚决定放弃旧都吴哥,并最终选定金边作为王国新都的地址。
结论:暹罗的屡次进犯给高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长期的战争极大地损耗了高棉的国力,导致吴哥王朝元气大伤,并渐渐丧失了其在中南半岛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