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子文》 哪位大神知道?求赐教

灯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照明工具,它历史久远,造型多样。但我们不仅仅以它为照明工具,而在我国民俗中,人们为灯赋予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人生礼仪还是岁时节令,

灯的存在形式都富有深刻意味,它是老百姓精神的一种寄托,一种祈望。千百年来,以灯的独特形式和文化内涵传递着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魂。

俗话说:三十晚的火,月半夜的灯。在民间,灯俗文化丰富多彩。有观灯、赏灯、赛灯,有送灯、添灯、游灯、饶灯、化灯、钻灯脚、放孔明灯等多种独特有趣的灯俗。元宵节是灯的海洋,家家张灯,户户结彩。门前、堂上、大街、小巷到处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各式花灯。在十字街头,庵堂寺观等处,还搭起牌楼、灯棚,花灯高挂,雄伟雅观。在除夕、春节、元宵节及丧葬等民俗活动中灯成为祈子祈福、驱邪缅怀、喜庆祥和的象征。每逢节日或婚寿喜庆之时,人们都要张灯结彩,以示庆贺。这种“火”与“彩”综合的灯彩艺术,具有独特的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它不仅使许多重要的节令习俗和人生礼仪熠熠生辉,而且还有装饰、美化建筑物功能,借以渲染气氛,使人们在欢乐的气氛中交流感情,憧憬未来。陕西各地灯俗不尽相同,有历史原因、有经济原因、有文化原因,但都有祈子、祈福、祈寿、祈财的精神文化内涵。祈子文化在婚俗中极其绚丽,多姿多彩。而灯俗在陕西的祈子文化中更为突出。本文以婚前、婚中、婚后为三个阶段分别探讨不同地域婚俗中的灯文化,试论灯俗文化的精神价值与文化价值。

一 婚姻中的灯俗

1、婚前

在千阳一带,男女青年订婚之后,未聘娶之前,正月初八至十五之间,择双日男方要给女方馈送彩灯。彩灯的样式大多为提篮灯、门灯和莲花灯,十分讲究。灯要做工精良,色彩艳丽,寓意吉祥。灯的样式也有不少忌讳。如果送去的灯女方认为是对自己的极大不尊重,便会拒收彩灯,婚事就有可能告吹。一般男方的父母多为此事操心,或让姑嫂等有经验的长辈负责选购彩灯。选好后,男青年便选吉日到女方家行礼。结婚后,送灯的任务就转移到女方娘家。如果是腊月结的婚,紧接的正月就不送灯。因为婚前的四月未送裹肚,如果送灯便犯了送空灯的忌讳,这是不吉利的。

宝鸡陇县婚前有给女方送三节的习俗,即正月送花灯、五月节送裹肚、九月九重阳节送花糕三节。正月初六、初八是送花灯的好日子。这两天婆家开始给未过门的媳妇送花灯。花灯多为莲花灯,有生子的文化内涵。在送花灯的同时婆婆还要给女方父母做一身衣裳、一双袜鞋及四色礼品,仪式非常隆重。民谣有:“三节送到,儿女来早”。送灯为祈求未过门的儿媳婚后早生贵子。

2、婚中

西安灞桥区狄寨塬上结婚时,如果女方的爷爷、奶奶已经过世。新郎在娶亲时,要带上两柱红蜡烛和一把香,进入女方家门后,先给新娘穿上轿鞋,然后祭拜过世的长辈。新郎要把灵台上的白蜡烛换上红蜡烛,并和新娘***同点燃蜡烛香火,上香后,三鞠躬。意为“传香火”。

现在西安城里人结婚庆典上都有一个仪式就是“薪火相传”,它是用很多蜡烛在金属架子上做成一个“心”的造型,由双方母亲用长长的蜡烛逐一点燃。点亮后形成一个烛光围成的”心”。既有传统内涵,又有现代时尚。

陕西大荔、合阳、白水、横山等地,在新婚洞房内必须点燃一盏灯,从婚礼当天日落时到次日日出时为止,最少一天,有的3天,中途不可熄灭,以象征夫妻白头到老,多子多福。也有昼夜点燃祈子祈福的“长命灯”,就是在灯里添清油点燃后放在洞房内高处,灯芯为两根,均用红头绳而做,通宵不息,只能自灭,不能吹灭,象征“长命多子”。灯油以蜜调之,曰“蜜里调油”,谓夫妻可亲密也。

3、婚后

①躲灯

潼关有“躲灯”的习俗,讲究新婚第一个元宵节新女婿携妻子要到岳父家留住3天。商洛一带有元宵节前日将出嫁女儿接回娘家团聚的习俗,称之“躲灯”,意思取“多子”之意。

宝鸡陇县东南镇,新媳妇结婚后第一年的正月十五要躲灯。正月初四、初六或初八,婆家的姑、姨等主要亲戚把新媳妇接走,不能在婆家过十五。待到正月十六天不亮,由姑或姨相陪,带着用面粉蒸好的一对堆巴,打着灯笼把媳妇送回婆家。锥巴像鼠形,一头大而平,一头似鼠尾一样的馍馍,婆婆接过带回的锥巴,待晚上从窗子扔进洞房内。夫妻俩一人吃一个。有妇女说,从窗子扔进的锥巴如果锥巴朝上生儿子,锥巴平着生女子。按民俗讲究,躲灯这天媳妇不能见婆婆、公公与娘家人,见了对婆婆公公不好,会害眼睛的。有孩子后,舅家要给外甥送花灯,送到12岁。有些人家生的儿子怕不好养,当小儿生下40天后,要给儿子认干大。这天孩子头盖红布,不等天亮,夫妻俩将孩子放在村头的石碾上,见到的第一个来人便认为是孩子的干大。干大要给孩子送灯。当孩子多病,要保锁孩子长命,就要认三个不同姓氏的干大,这样才能保佑孩子健康成长。三个干大每年要给干儿送灯,祈求长命百岁。

②祈子灯

关中东部在正月十五之前,要给出嫁第一年的女儿送花灯,称之为“追灯”,“追灯”的意义在于追子。娘家母亲送花灯给新出嫁的女儿,娘家的伯、叔、姑、姨等血亲送花灯给新婚侄女,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红灯一对,也有送彩画的玻璃灯一对,“璃”

和“麟”谐音,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红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红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意为送丁;嫁后已生男孩,娘家可送各式的灯,意为“添丁仔”。女儿生第一个孩子,娘家和主要亲戚于正月十日左右给孩子送灯。头年送火蛋灯,第二年送镜灯,第三年(最后一年)送铁丝灯笼(长期使用)。俗语:“头年红、二年明、三年送个铁丝笼”。送灯,伴送面鱼,头年送一条大鱼,二年大鱼身上爬一条小鱼,三年大鱼背上爬两条小鱼,还要用红头绳系上麻钱或纸币于鱼身。所送之灯,于正月十四日晚开始点灯三晚,元宵夜是彻夜灯明,头一天点半根蜡,最后一晚燃尽剩烛。送灯者少则数个,多则数十,若灯过多,还须请人看灯,以防火灾。第三年送灯,主家要下请贴,设筵招待。有的地方孩子出生后第一个元霄节,舅家要送灯,男孩送有鼻有眼的娃娃灯,女孩送花盆灯或莲花灯。

俗话说“三十的鞭炮,十五的灯”西安灞桥白鹿塬一带老辈人留下的习俗是给孩子送护生的长命灯笼,长命灯又叫火葫芦灯、火蛋灯,长命灯笼有椭圆形的,也有以葫芦形状编织的葫芦灯,大小不一,小的又叫星星灯,只有拳头大。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竹子节节长,且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有传说将竹子喻为青龙,还有富贵驱邪之说,逢年节点亮竹制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寓意孩子健康成长,长命富贵,全家日子红火。如果哪家媳妇婚后没有身孕,娘家母亲便会在除夕夜偷偷将灯笼点亮悬挂在女儿寝房外,认为来年定能抱上孙子。正月过完,一般要将灯笼燃尽,老人说把灯笼留到来年会对子孙不利。

临潼民谣:“正月里

来是新春,女儿拜年娘送灯;闺女礼拿女娃包,娘

舅送的长命灯。”关中民谚云:“养女一门亲”,女儿成婚后娘家送灯三年,头年送“长命灯”很有讲究,大红灯笼三对,分大灯一对,中号灯一对,小号灯一对,喻老、中、青三辈人,辈辈有人。去送灯的人必须是三辈人,三家不同姓氏,要有老人、小孩。送灯时要用有根有叶的活竹挑上,点上灯火,不能熄灭。女婿家要设宴席招待送灯的亲戚。第二、第三年添烛火。女儿有了孩子,舅家就要给外甥送灯到十二岁,外甥女出嫁时还

要送“陪嫁灯”。每年送灯不能断,寓意香火不断。

③偷灯

陕北转九曲,转九曲也称转灯或观灯。每年正月十五,陕北各县村镇都要举行这项游乐活动。九曲是个方阵,即所谓的八卦套九宫,这是九个小太极图合成一个大太极图。九曲是用361根高梁杆扎成九曲阵,进出门用4根高梁杆扎成。有的地方中间用7根木椽扎成,高悬7盏灯叫七星灯,九曲横竖19行,***367盏灯。九曲阵的四角堆有四个火塔塔,寓意四季如春。人们认为,如果谁转了九曲,一年四季就会健康平安,百病俱消,所以这天晚上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争相加入到转九曲的队伍之中。转九曲还有“偷灯”的特殊习俗,女人们早在暗中瞄住了九曲灯,待村民们刚转完九曲,守灯人高喊:“偷灯养小子哩!”,年轻媳妇抢上前去端灯,端了红灯养小子,端了绿灯养女子。端回去的灯放在灶王面前,越明越好,这样可来年怀上孩子,如生了孩子,偷灯的媳妇还要还灯,还回来的灯要更加精致些。

洛川灯会,也称灯棚,是陕西独有的灯俗文化。正月十五这天,县城的灯节过得最为热闹,搭建在街道最繁华地方的几个灯棚,

分别供奉着观世音菩萨、送子娘娘、文财神赵公元帅和武财神关云长。棚的四周悬挂着火蛋灯、莲花灯、鼠灯、招财进宝灯、鱼灯等,还有华丽的宫灯、转灯,这些彩灯都是村民们制成送来的。灯棚里的正中央放着一张巨大的供桌,上面全都放满用面蒸制的花糕供果,善男信女们各随所愿地来祈子、祈福、祈财富。每年元宵灯节都要请戏班子,戏台搭在灯棚正对面。有趣的是,在灯棚后边会有一些妇女撩起棚洞帘,从那灯山架上谨慎地取下一盏正燃得旺的荞面灯,双手捂好,匆匆离去。“偷”的灯在路上不能熄灭,到了家门口,要将灯从院墙下的水眼递进去,灯不灭,就算佛祖有灵。后将灯放到桌上,直瞅着灯油燃尽,灯灭了,再将荞面灯吞下肚,这样就等怀孕降子了。而到来年灯节时就要主动送去一盏新灯,向神还愿。

③完灯

合阳有一灯俗,就是由长辈将未满周岁的婴儿抱上,提着孩子外家所送的灯笼,带上一把豌豆撒在水井、碾房、涝池、水窖中,俗称“遗豆儿”,以禳小儿天花之灾。家家户户门前高悬红灯,孩童沐浴月光,踩着一地炮皮,提着各式花灯串巷游走,幼者由父母扶携着亦打灯取兴。灯节持续三个晚上,十四晚试灯,十五晚正灯,十六晚轰灯,名曰“赛灯”。

元宵的游灯、饶灯、化灯是儿童们消灾祈健康的节俗活动,小孩子们手持五彩灯于夜幕中,三五成群游行,叫“游灯”,也称“游百病、散百病,孩子们高声唱者:“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祝愿孩子们健康成长。元宵过后,把灯熄灭,是谓“饶灯”。有的还故意把灯烧掉,这就是“化灯”了.

关中大部分地区,都有完灯的灯俗。渭南地区的《同官县志》,咸阳地区的《续修礼泉县志稿》在岁时民俗中早有记载。女儿有了孩子以后,女儿娘家要给每个孩子送一对灯笼和十支小蜡烛,在正月十一到十五的晚上让孩子们挑灯玩耍。外爷家给外孙送灯直要送到孩子十二岁为至。因为我国古人认为,天上有十二星辰,地下有十二分野,十二的时候孩子魂魄就全了,表示已经不再受魔鬼的侵扰,所以送灯表示祝贺,祈求孩子健康成长。十二岁要举行封灯仪式,象征着孩子已从儿童步入青少年,进行一种成人冠礼,所有姻亲都要参加一表祝贺。

二、灯的文化内涵与造型 

灯,谐音为“丁”

和“登”

;“丁”意为成年男子或人口,有“纳吉添丁”,“人丁兴旺”的民俗含意,“登”,意为由低处走向高处或谷物登场,喻为“五谷丰登”。祈子是祈求种族生生不息,子嗣不断,人丁兴旺。登,《说文》中解释:“上车也。”引申为上升,再引申为“增加”、“增添”之义,《左传·昭公三年》:“皆登一焉。”注

:

“加也。”北方大多数地方直接在粮囤或其他储粮之器上置灯,取与“登”谐音之意,祈愿五谷丰登。若新妇室中箱柜、几案,满屋辉煌,床上床下皆有灯,祝添男女。这些便是灯俗的主要内容,在全国各地广泛显现。

灯俗以灯为载体,灯的造型多种多样。我国传统的灯笼依其形状目前分为泉州式和福州式两种,其中以泉州式为代表。在传统的大红灯笼造型中,是否可以解读出传统灯笼五部分寓意:1、金瓜形体积;2、烛火 ;3、竹蔑框架;4、穗子

5、如意云纹或太阳纹。这诸多的符号程式中,都寓含着我国先民对天体、星辰、灵魂与精灵的信仰,对灵禽、山林、动物、植物、祖先的崇拜及民间世代相传的阴阳生殖崇拜。传统大红灯多为金瓜形体积,瓜是古人生殖崇拜的象征物,诗经中有“绵绵瓜瓞,人之初生”,传统的灯笼形体为瓜,寓意孕育生命的母体。传统的灯笼,又是太乙神的符号化,观念的形体化,一方面是星星的象征物,一方面是生命与人丁的象征物。烛火,蕴涵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意。炎帝以“火师而火名”,所以,崇火的习俗和礼仪流传下来,至今仍很盛行。竹蔑框架,竹为四季长青植物,寓为青龙,又取竹报平安之意。穗子,取岁岁平安之意。取麦穗或稻穗之形,进行符号化,有五谷丰登的最初含义。此种文饰图案在良渚文化的陶器上就有描绘,也是祭祀太乙神的主要内容。灯体上下装饰的如意云纹或太阳纹,有生殖繁衍之意。云有吉祥的寓意,被称为祥云。在民间更多的是象征天,喻男喻阳。云在易经中为乾象,喻男,有耕耘播雨,化生万物意。云与荣音同,被赋予荣华富贵的寓意。

灯笼不仅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造型也随着内容不断的变化。古人的灯笼大半是用竹篾、藤葛而制,现在民间艺人选用竹、木、藤、金属、塑料等各种材料做成的骨架,然后再糊以纸、绸或装上玻璃,内部多以电灯代替蜡烛。既美观、时尚、活泼又安全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