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立项

11月,多事之秋,有关宝能的事,不少。

8日,古城西安,宝能汽车集团宣布新基地工厂建成投产,同时迎来了增程式电动汽车(REV)的下线。16日,又宣布正式成立汽车软件公司,名为前海七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据悉,除了总部深圳,还将设立北京分公司、上海分公司、成都研究院、南京研究院,以及国内和海外多个研发分部。

说起研发,有报道称,宝能汽车的目前研发团队规模已近万人,未来5年内,将增至5万人——这相当于2019年上汽集团研发人员的两倍。

宝能汽车的接连大手笔还在于直营店的扩张。目前,公开报道称,其直营店已达800多家,目标是在全国布局1000家直营店。如此速度和数量,令人乍舌,而直营店意味着什么?相信和经销商打过交道的人,都懂。

宝能之举,堪称行业的逆势洪流。笔者联系到几位接近宝能汽车的朋友打探虚实,试图拼凑出一个可以说通自己的经营逻辑。

直营店扩张:选好店租5年,员工归属宝能,不用找社会投资人

有关建店扩张,是我八卦的第一件事。

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是大约三个月以前入职宝能汽车的,负责直营店的建设。目前他所在的城市已经开发出12家店,目标是27家店,保底不低于20家。建店标准和传统乘用车企没有太大区别,也分为4S(2000平米左右)、3S(1000平米左右)和2S。一般选好位置,就报总部申请签订租约,目前租期基本都是5年,“不可能短租,因为要考虑装修成本”。据他观察,目前签约的店面,都在按照正常节奏付款,很顺畅。

和他以往在传统车企负责该项工作相比,宝能汽车这种模式第一个不同点在于,不用去拿着招商手册四处寻觅、说服老板投资;而且建店报批,总部审核主要在于财务、法规方面,不会对位置和规模太过计较,当然执行层面还是要按照市场行情控制成本。由于是直营,就不存在制定复杂的店面补贴政策,也不存在多方捆绑库存、销量、市场推广等各种要求。

之所以搞直营模式,这位朋友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宝能有钱,不需要拉社会老板的资金一起开店;第二,作为新入局的品牌,也很难有传统经销商老板参与进来——所以,干脆就自己来搞,好处是能够100%掌握控制权,如果后期需要切换网络也不用去和老板们斗智斗勇。

如此大规模建店,销售团队何来?他告诉我,宝能汽车的每个省区都设置了招聘经理,会配合团队架构搭建,首先会招募店总,相当于是该店的职业经理人,然后再招募基层员工,所有人的入职流程都走宝能集团。

我问道:“那这个店面的盈亏谁负责呢?”按他理解,主要责任当然在于店总,但目前并没有绑定明确的销量任务,大家普遍默认,一个汽车4S店要想盈利等待3-5年是很正常的,总部对这个节奏应该是接受的;当然,还要看宝能汽车的产品是否能够按照计划如期推进。

聊到这里,我直接道出了我的不解:“汽车制造投资之大,回报周期之长,大家都了解,你觉得宝能汽车靠什么盈利?”这位朋友说,这个层面的事情,作为普通员工不好说,也说不清楚。入职前,他也对宝能集团及宝能汽车的背景做过一些了解,“作为控股集团,宝能在汽车领域做了很多投资参股,也涉及了不少汽车零部件,然后加上目前直营店模式的正常推进,从大的逻辑上,我只能理解宝能汽车是想全产业链贯通,但它确实打破了汽车行业的传统玩法。”

末了,他还叮嘱我帮他留意店面信息,有空缺资源一定要联系他。

研发小哥:“还行吧,至少现在没要求我去卖房子……”

有关研发端口,笔者辗转联系到两位正在宝能汽车工作的工程师,令我意外的是,虽然身处研发部门,但他们也很关注宝能汽车大建直营店的事情,其中一位资历较老的工程师道出隐忧:“虽然是不差钱,但没有经销商老板的参与,就没有风险***担的机制,运营决策均在于宝能,难道全靠自己兜底?”虽然入职时间不长,但他已经知道,转正之后,他明年得帮助公司卖掉一台观致车。

这位工程师曾在某大型汽车集团研发部门工作过八年,然后跳槽到设计工作带项目,今年背景离乡到深圳入职宝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宝能可以为他提供中层管理职位及相对满意的年薪。但对于宝能汽车的赢利点和高端化的支撑点在哪,他暂时也没想明白。

宝能汽车于2017年3月挂牌,目前拥有三个整车生产基地。西安新基地是自建工厂,而此前的江苏常熟制造基地(生产观致)和深圳制造基地(原长安PSA制造基地)是通过并购获得,三个基地产能***达到60万辆。

讲真,房地产相关企业哪怕只是用小指头碰了碰汽车行业,都会被人质疑“圈地”。政府批地,车企建厂房,然后周边可以配套开发公寓……这是见怪不怪的操作,但大家聊起这个话题,即便顺着这个线索想,普通人也很难算明白这个帐——厂房旁边所谓的地产效益和当前的汽车行业各方面投入,孰重孰轻?一言难尽。“宝能让人看不懂的地方在于,他真的在投汽车……我们也不知道公司知不知道,做汽车可以多费钱。”

据他介绍,目前深圳定位于研发总院,产品开发流程还是参考了不少观致遗留下来的那一套,在此基础上做了些改变,总体来说和传统大型车企无异。当年,观致坚持参考国际化开发流程做正向汽车研发,一度成为行业美谈,从理论上来说是合理的,不过肯定是耗时、耗钱。但从他们透露的信息来看,宝能的多品牌产品战略中,高端电动化品牌的立项推动反而是最顺的。

另一位参与话题的工程师小哥入行时间较短,但近两年受大环境影响,他已经换了三份工作,上一家是恒大汽车。他无奈笑道:“宝能可能感觉好一点吧!虽然没见公司有啥销量,但工资目前发放都正常,保险都买得好好的,而且没逼着我去卖房子。”

假如可以穿越,最想看的就是三五年后的宝能汽车

难道真的是被贫穷限制了想象?或许吧!另一个难解之处在于,当前中国车市还能吸纳多少新车流通。

中国汽车报近期发布了一篇报道《“僵尸车企”为何不死?》,里面分享了几组数据:“截至2019年底,在工信部汽车生产企业目录公告中,拥有乘用车生产资质的汽车企业***计128家,但产能利用率在80%以上的企业只有15家,还有36家企业在2019年没有销量”、?“有专家估计,目前全国汽车已建和在建产能总和达到六千多万辆,这与国内目前还不到3000万辆的年销量相比,已经是1倍之多“——产能已经过剩,但生产资质依然很香,牵涉到地方经济效益,仍然能吸引着各路大神“上车”,而且可谓是前赴后继。

宝能汽车集团常务副总裁大谷俊明在接受媒体访谈时,面对质疑,他说“宝能集团下面有高端制造,国际物流、综合开发、民生服务各个板块,每个板块宝能都是深耕,做的非常深,没有哪个事业做的是小打小闹的。我们决定进入汽车行业同样是这样的,坚决在研发、销售网络等等做大规模投资,达到了千亿级的资金。”他还预判,“虽然说近两三年时间内,整个中国的汽车市场并不是太好,但是我对未来并不担心。其实当前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很多主机厂都不愿意投资了,我们趁这个时机去投资的话,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很好的一个机会。”

大谷俊明是谁?他是东风日产前总经理、前日产执行董事兼日产全球电动车电池事业部本部长,1980年加入日产,在汽车行业工作了40年,加盟宝能时表示:人生的最后一份工作一定要有趣。确实,宝能汽车的场面之大,无人能及。同时,他也坦言,品牌积累,至少需要十年时间。

除了大谷俊明,近两三年来,宝能汽车的高层团队名单里不乏大咖身影,比如蔡建军(2018年已离开宝能,曾任北汽股份副总裁兼北汽销售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原爱驰汽车执行副总裁;现出任吉利汽车集团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再比如郑状(原吉利汽车旗下几何品牌销售公司总经理,现任宝能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

作为汽车行业的普通打工人,限于格局,纵然对这个造车新物种万般不解,却也奈何不了每个月的还款账单,2020年如此艰难动荡,有宝能汽车,总比没宝能汽车好,至少多了个工作机会——说不定,宝能汽车就真的是那颠覆性的存在呢?换言之,能看懂这个局的人,还犯得着打工么?

嘿,有没注意到,宝能何止造车,还卖菜,你家楼下的宝能生鲜开张了么?

问了一圈,笔者也并未得到很确切的逻辑,只能说一句:我知道你有钱,却不知你这么有钱。

关注车业杂谈,一起聊车、玩车、侃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