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用文言文
1. 文言文《说虎》的翻译
翻译:
老虎的力气,比人的力气不止大一倍。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但是人没有,又使力气比人大几倍。那么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然而老虎吃人不常见,而老虎的皮常被人拿来做坐卧的物品,为什么呢?老虎使用力气,人运用智慧;老虎只能使用它自身的爪子、牙齿,但是人能利用工具。所以力气的作用是一,但是智慧的作用是百;爪子、牙齿的作用各自是一,但是工具的作用是一百。凭借一对抗一百,即使凶猛也不一定能取胜。
所以,人被老虎吃掉,是因为有智慧和工具而不能利用。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气却不用智慧,和(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的人,都跟老虎一样。他们像老虎被别人捕捉到(杀死)而坐卧在他们的皮上,有什么值得奇怪呢?
原文:
《说虎》--明·刘基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扩展资料:
出处:
《郁离子》 作者: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浙江青田人,元武宗至大四年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故时人称他刘青田。
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明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南田武阳村于1948年被划入新析置的文成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参考资料:
山东莱州有个叫戈二的人,是一个村野农夫,依着山居住。
有一天在荒山上砍柴,突然一阵腥风,转眼间出现一头斑斓猛虎,戈二害怕得趴在地上。老虎用嘴唇含住他的脖子,竟然没有撕咬,衔着戈二的衣领,翻过两重山岭,把他放在山沟里。
沟里的落叶堆积了四五尺厚,老虎用脚推开树叶,把戈二藏在里头,又用叶子盖上,盯着他看了好长时间才离开了。戈二揣度老虎已经走远了,从落叶中爬出来,向山沟四处张望,正好有个大树,急忙爬上去,藏在高出的枝叶间。
捆柴禾的绳子,还在腰里,又解下来把自己拴在树上,使自己不容易掉下去。远远看见老虎背着一个野兽。
那野兽浑身斑纹,形状也像一只老虎,但是长着马头,一个角,老虎背着它慢步行走,就像车夫载着贵人。慢慢走近山沟下坐下来,将要把戈二贡献出来让他吃饱。
忽然在原处找不到戈二,老虎非常惊惶战栗,弯取前腿跪下,那野兽愤怒的用角去抵老虎的额头,老虎的头被抵烂而死。戈二于是爬下大树逃脱回家。
考察野兽的类别中有叫“六(这个字不认识)”的,像马,黑尾巴,独角,牙齿像锯,能吃虎、豹,戈二所见到的,难道就是所谓的“六”?戈二被老虎抓去,老虎打算把戈二贡献给“六 ”享用,保全戈二的皮肤骨骼不敢有损伤,把戈二秘密藏起来不让他出来,并爬下来充当坐骑,把沟作为吃饭的案板,来满足“六 ”的欲望,老虎讨好“六”,真可谓到达极点了。但是“六 ”没有赏赐老虎的劳动,反而责怪老虎欺骗它,最后“六 ”凶名远扬而老虎身体分裂,老虎讨好没有取得成效,导致了失败被杀。
天下的得失,本来就有意料之外的事。 以上回答来自百度 /z/q748791497。
3. 古文<;说虎>;的寓意是什么(说 虎) (-)自读提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朝末年进土,一度做官,因事罢官,归隐,发愤著书,作《郁离子》(寓言集)。
后辅佐朱元潭创立明朝,谋划策略,建立制度,官至御史中丞啪当于副宰相),封诚意伯。 刘基的诗文雄浑奔放,寓言寄意深刻丰富。
《说虎》一篇,短短153言,内容精练,寓意深刻,从中可以看到其“力”大大超过人的老虎为什么会败于人手,落得个其皮为人“寝处”的下场,其中给后世留有深刻的教训。 阅读本文,要注意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显现其寓意的;注意文中虚词“之、于、也、而、哉”的不同用法。
(二)重点分析。 第一段(“虎之力……无怪矣”)。
这段写老虎的力量大大超过人,因而人被老虎吃掉这个事就不奇怪了。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之”,的;“于”,比;“啻”,xhì,只;“不啻”,不只;“也”,表肯定,这句的意思是:老虎的力量比人不只大一倍。 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而”,但是,却;“无”,没有;“之”,代锋利的爪牙;“其”,指老虎;“焉”,语气助词;“则”一连接词,那么;“之”,助词,其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人食于虎”原是句子,现在是土语;“于”,被;“也”,表句中停顿;“无”,不。 这句的意思是: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人却没有锋利的爪牙,这样一来,老虎的力量又增大了一倍,那么,其力量远不及老虎的人被老虎吃掉这个事就不奇怪了。
这段说明人为什么会被老虎吃掉,这是因为人的力量大大弱于虎。老虎自身有比人大得多的“力”,又有锋利的“爪牙”,这两方面人都远不如虎,这样,人就要被老虎吃了。
这段文章简洁具体,材料有力,对比鲜明,通俗易晓,寓意寄焉;力量小者,处于弱势者要被力量强者,处于优势者吞食。 第二段(“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虽猛必不胜”)。
这段写其力大过人的老虎为什么却敌不过人,落了个其皮为人“寝处”,其身任人处置摆布的下场。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
“然”,然而;“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恒”,经常;“而”,但是,却;“之”,的;“寝处”,意为坐卧;“之”,代虎皮;“哉”,表疑问,呢。这句的意思是:然而,老虎吃人这个事不常见,老虎的皮却倒是常常被人用来垫着坐卧,这是什么缘故呢? 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而”,但是,却;“物”,外物,人自身以外的东西,这里指捕捉老虎的器韧工具。这句的意思是:老虎使用的是力量,人使用的是智慧,老虎只能利用自己的爪牙,人却能利用捕虎的工具。
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所以;“之”,的;“用”,功用,作用;“而”,但是,却;“以”,用,凭借;“敌”,对抗;“必”,一定。
这句的意思是:所以,力量所起的作用仅只是一分,智慧所起的作用却较之大百倍,爪牙的作用各是一分,而捕虎工具的作用却要大得多,凭借一分之力来对抗百倍于己之力,老虎虽然凶猛也是一定不能得胜的。 这段说明老虎为什么会敌不过人,而受制于人。
老虎只会利用它自身所有的那点力量,而人却能运用智慧,利用外物,借助工具,这时,人的力量变得比老虎要强得多,于是,老虎只能败在人手下,受制于人,任人处置,其皮也就“人常客必之”了。 这段文章开头以设问突出论题:“……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接着说理,对比以折之,夸张以明之,说服力极强地言明只会“用力”,只会依凭自身那点力量的老虎是必然要败在能“用智”,“用物”的人的手下。
这段的寓意含有两个内容:一是力量弱者要受制于力量强者,这点与上段相同。一是“用智”与“用物”能使人增加力量,使原先的弱者变为强者。
这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很重要。它是后一段论说的依据,更是全文寓旨以出的导引。
第三段 这段直写寓旨,昭示教训。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故”,所以;“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为”,被;“者”,代被老虎吃的人;“而”,但是,却;“者”,代不能用智、用物的人;“也”表原因。这句的意思是:所以,那些被老虎吃的人,乃是因为有着智慧和工具却不能够加以利用。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是故”,所以;“之”,的;“而”,却;“与”,和;“者”,代人;“之”,代词,这;“也”,表肯定判断;“其”,代上句所言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为”,被;“人”,指别的人,对手;“而”,顺接连词;“寝处其皮”,意为任意处置摆布;“也”,表句中停顿;“足”,值得;“哉”,表反话,呢。 这句的意思是:所以,世上那些只会使用武力却不能运用智慧的人,以及那些只会师心自用却不能用人的人,都和老虎相类似而有同样的下场,他们到头来被对手俘获,任意处置摆布,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这段紧承上段而言。
上段言人因“用智”,“用物”而制胜虎,这段以此为立论根据,始作反面推论,得出人如果“有。
4. 古文象虎的翻译一、译文
楚国有个受狐狸扰害的人,多方设法来捕捉狐狸,但没有捉到。有人教他说:“虎,是山兽之王,天下的野兽见了它,全都吓掉魂似的,趴在地上等待命令。”于是他让人做了一个假老虎,拿来虎皮蒙在外面,把它放在窗户之下。狐进来,遇到老虎模型,惊叫着吓倒在地。
有一天,一头野猪出现在他的田里,于是就让人把老虎的模型埋在田里,而让他儿子拿着长戈在宽敞平坦的道路上拦截它。他大声吆喝,野猪在草丛中逃跑,遇到了象虎回过身来向通衢奔去,野猪被捉到了。楚人非常高兴,认为老虎模型可以降服天下的野兽。
后来,野地里有一种样子有点像马的野兽,楚人披上老虎的模型就跑过去。有人劝阻他说:“这是驳(传说中一种像马的猛兽,以虎为食)呀,真的老虎尚且不能抵挡它,你去了必将遭难。”(但是他)不听。那驳马雷鸣似的吼叫着扑上前来,抓住了他就咬,(楚人)头颅破裂而死。
二、原文
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获。或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见之,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下。狐入,遇焉,啼而踣。
他日,豕曝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
于是,野有如马,被象虎以趋之。人或止之曰:“是驳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弗听。马雷呴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
三、出处
《郁离子》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思想内容以道为本兼与儒家形而下的用相结合。立意与行文变幻奇诡,颇得庄子精髓。嘉靖丙辰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合刻於开封。
刘基认为万物有道,道不可逆;二、物有两极,对立统一;三、理一分殊,探其本质;四、智胜于力,知所未知;五、以物以理,取象思维。思维深得道家思维的精髓。
“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基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经历了元朝官场上的四起四落,正值其人生的低谷,使得他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
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二、作品赏析
《郁离子》,乃元时诚意伯刘公愤然辞官,隐居于山林四野所著之书。离为八卦之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得其名。
书总十卷,分十八章,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诚、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包罗万象,明察秋毫,长于奇辩,工于句式,诸多巧喻,趣解说教之沉闷,使获婉转顿悟之喜,喟然慨叹其思其智。
三、作者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道士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