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虎文言文

1. 古文象虎的翻译

一、译文 楚国有个受狐狸扰害的人,多方设法来捕捉狐狸,但没有捉到。

有人教他说:“虎,是山兽之王,天下的野兽见了它,全都吓掉魂似的,趴在地上等待命令。”于是他让人做了一个假老虎,拿来虎皮蒙在外面,把它放在窗户之下。

狐进来,遇到老虎模型,惊叫着吓倒在地。 有一天,一头野猪出现在他的田里,于是就让人把老虎的模型埋在田里,而让他儿子拿着长戈在宽敞平坦的道路上拦截它。

他大声吆喝,野猪在草丛中逃跑,遇到了象虎回过身来向通衢奔去,野猪被捉到了。楚人非常高兴,认为老虎模型可以降服天下的野兽。

后来,野地里有一种样子有点像马的野兽,楚人披上老虎的模型就跑过去。有人劝阻他说:“这是驳(传说中一种像马的猛兽,以虎为食)呀,真的老虎尚且不能抵挡它,你去了必将遭难。”

(但是他)不听。那驳马雷鸣似的吼叫着扑上前来,抓住了他就咬,(楚人)头颅破裂而死。

二、原文 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获。或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

天下之兽见之,咸詟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下。

狐入,遇焉,啼而踣。 他日,豕曝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

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

于是,野有如马,被象虎以趋之。人或止之曰:“是驳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

弗听。马雷呴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

三、出处 《郁离子》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思想内容以道为本兼与儒家形而下的用相结合。

立意与行文变幻奇诡,颇得庄子精髓。嘉靖丙辰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合刻於开封。

刘基认为万物有道,道不可逆;二、物有两极,对立统一;三、理一分殊,探其本质;四、智胜于力,知所未知;五、以物以理,取象思维。思维深得道家思维的精髓。

“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基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经历了元朝官场上的四起四落,正值其人生的低谷,使得他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 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二、作品赏析 《郁离子》,乃元时诚意伯刘公愤然辞官,隐居于山林四野所著之书。离为八卦之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得其名。

书总十卷,分十八章,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诚、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包罗万象,明察秋毫,长于奇辩,工于句式,诸多巧喻,趣解说教之沉闷,使获婉转顿悟之喜,喟然慨叹其思其智。 三、作者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道士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