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梅派(梅兰芳)与程派(程砚秋)的各自的特点,创始人,区别!

刚刚没事居然在这里翻了些关于程派的帖子出来,一时手痒就随便写写,抛砖引玉吧。

五老说的是:新艳秋、王吟秋、赵容琛、李世济和李蔷华

五小自然是:张火丁、刘桂鹃、迟小秋、李海燕和李佩红

五小中火丁是赵氏程派的传人。桂鹃海燕是李世老的弟子,小秋和佩红王老的学生。当然,火丁开始是李文敏的学生,按辈分是赵老的徒孙,后来赵老对外宣布不收徒后,见到火丁,又收其为关门弟子。佩红开始也是师从关派的创始人关大姑的。

新老是现在硕果仅存的能够和当年的梅尚程荀碧翠朱黄相媲美的艺术家了(当然赵燕侠也是),四大坤旦之一。解放前就和程大师打擂台,后来好象还挖走了程的琴师穆铁芬,学会了程几乎所有的戏码。新老学的是程师早年的唱腔,有人说要听程师的早期的东西,听新艳秋就可以了。传人里面钟荣算是比较出色的一位吧。

王老是师从程师最久的一位学生了,身段是五老里面算上乘的。王的戏最重规矩,你听他的戏能很容易体会到他对细节的用心和唱时的仔细,但也正因此,听他的戏总觉他似个封闭的戏中人,幽幽的只是自说自唱,技巧是够好,但在那百般的幽怨里还是少了那么点气象,他往那里那么一坐整个舞台似乎都渐渐淡出兀显出了他,跟他配戏想来是辛苦的,这一点他就不如赵,赵在场上有种调度得宜的气派。赵出身名门,有先天的文化素养做底子,他的嗓宽、亮,他的程腔较乃师少了点‘苦’多了点‘甜味’。赵的戏很考究,唱得也细腻,很讲究一细小腔的处理。王的弟子中,迟小秋的唱工应该是五小中比较拔尖的。至于佩红,在拜王老过后不久,王老就撒手尘寰,现在的戏是越唱越野,只好是五小中的副班长了。

赵老同王老一样,都是学的程师晚年的发声方法,比较低沉。赵老的文化素养很高。但是晚年身体原因,在演戏的时候将很多身段简化了,譬如现在火丁的《锁》剧中朱楼一场就是赵老简化后的身段。他的嗓音比较亮,所以后来为张曼琳设计了一种亮嗓程派的唱法。可惜张在中国京剧院一直被李世济压着,没能大红大紫,她的独门戏曲《甘棠夫人》和不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亡蜀鉴》应该有人学习了。甚至她的《陈三两》和李世济的也不一样,别有风味。

李蔷华是五老中比较“硬”的一个。咬字比较重。据说现在能上演《女儿心》的只有她了。因为她的丈夫俞振飞,她在《春闺梦》一出戏上我觉得要好于其他几位。现在的五小最该向她学习的就是她那种带有金属质感的音色和吐字了。八卦一句,她的前夫就是武汉京剧团的著名老生演员有关老邪之称的关正明。儿子就是关怀(现在改叫关栋天了)。而俞的前妻就是梅兰芳的女弟子言菊朋的三小姐言慧珠(言兴朋的姑姑)。

最后不得不说的还是李世济。李恐怕是众人中争议最多的一位,李出生富贵之家,是程的义女,原是医学院的学生,其夫唐在(火斤)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程门三剑客之一,长年为太太伴奏,是一位十分出色的琴师。李被人诟病一是她的“政协常委步”。李的身段不够好,这是公认的,她是票友出身,老一辈人嘴里所谓的‘大小姐票戏’。学戏的人都知道幼工的重要,赵燕侠是怎么练出来的?这没法比。她早期学程还是很不错的。很规矩。但后来发起的“新程派”的改革就有点狗尾续貂了,这点到是和孙校长很象(把赵派的疙瘩腔移植到荀派中,用日语唱苏三,恐怕孙校长有点做秀了吧。不过还是很佩服孙能从那样的环境中站起来,还培养了那么多学生。关于孙以后再说)。李的新程派几乎是把程派中的含蓄摈弃了,如果说王老继承的过于保守,那么她就是改革的过于大胆了。一出《龙凤呈祥》的孙尚香几乎成了马金凤了。李常被人诟病的另一词是“大口落子”,指李在一些低音上常用大嗓,类似砸夯。得承认李有时在吐字发声上确不如王赵准确,春秋亭二六第一个字该唱成上口,她开口就冲;一个梅香哇,那么沉,不该是青衣的唱法,这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但无论如何挑剔,那段二六转流水真是唱得抑扬顿挫酣畅淋漓,越往后越有珠玉飞溅的味道。个人认为她的颠峰是《陈三两》。在艺术的高度上,李与程已日渐背离,她越趋媚俗。从某个角度来看,这话未必无理,在程派的领域里,以程为标准,李有些时候的演绎已走入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