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的秦汉时期

百戏纷呈

出身下层的汉高祖刘邦,推翻了秦朝暴政,建立汉朝,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达,包括舞蹈在的文化艺术也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秦汉时代建立的“乐府”制度,大量整理民间乐舞,一方面可供统治者作施政参考,另外亦可供宫廷欣赏享乐,客观上推动了舞蹈的发展。

汉代盛行《百戏》,是多种民间技艺的串演,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音乐演奏、舞蹈等,深受人民的喜爱。著名的节目有《东海黄公》、《总会仙倡》等。从汉墓出土的大量画像石、画像砖及陶俑等,我们今天仍可一窥2,000多年前丰富多彩的汉代《百戏》和舞蹈。

汉代舞蹈的特点是博采众长,技艺向高难度发展,结合舞蹈与杂技的《盘鼓舞》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此外,以长袖为特征的《袖舞》,双手执长巾而舞的《巾舞》,也是汉代著名的舞蹈。

丰富多彩的汉代舞蹈,都是各种乐舞艺人的辛勤成果,但由于他们被社会贱视,史籍中很少留下他(她)们的名字和事迹。我们较熟悉的汉代著名舞人赵飞燕和戚夫人,虽然能靠出色的舞艺爬到统治阶层中,但最后都落得悲惨下场,从中我们亦可了解到一般歌舞伎人的辛酸。 《盘鼓舞》

汉代《盘鼓舞》,又称《盘舞》、《七盘舞》。舞时将盘、鼓覆置于地上。盘、鼓数目不等,按表演者技艺高低而定。舞者有男有女,在盘、鼓上高纵轻蹑,浮腾累跪,踏舞出有节奏的音响。

汉画像砖石有十分丰富的《盘鼓舞》形象,或飞舞长袖,或踩鼓下腰,或按鼓倒立,或身俯鼓面,手、膝、足皆触及鼓面拍击,或单腿立鼓上,或正从鼓上纵身跳下。舞姿各异,优美矫健。

山东沂南汉画像石中的《百戏图》,场面浩荡,气势雄伟,较完整地记录了《百戏》演出的盛况,包括杂技、马术、鸟兽舞,当中更有汉代著名的《七盘舞》。画面中有一男舞者,前面有七盘分两行排列地上,还有一鼓放在盘前,舞者似正从盘上纵身飞跃而下,右腿“登弓”,左腿伸直贴地,足近鼓边,挺身回头,他的长袖舞衣和帽带随势飘起,显出一个健美的形象。

《盘鼓舞》将舞蹈与杂技巧妙地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特殊风格。此舞传至后世,表演形式有所变化。 源远流长

“长袖善舞”历史久远。公元前11世纪立国的西周时代,用以教育“国子”的《六小舞》之一的《人舞》,“以舞袖为容”。在出土文物中的玉器、青铜器及漆器,出现了许多十分优美生动的舞袖形象。例如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一对玉雕舞女,二人肩并肩、身靠身作对舞状。外侧手作“托掌姿”扬袖,内侧手作“按掌姿”拂袖而舞,舞姿温婉妩媚。

汉代继承楚舞嫋嫋长袖、细腰欲折的传统。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多才多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山东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石,翘袖与折腰同在一个画面上。舞姿各异,感情相互呼应,既协调,又有对比。汉代文物中,有极丰富的舞袖形象,袖式繁多,舞姿各异。既有矫捷昂扬之姿,也有柔曼温婉之态。甘肃武威磨子嘴汉墓出土一着窄长袖舞衣的木俑,一臂下垂,一臂直举冲天。舞姿雄健,气度不凡。

汉画像砖石中的袖舞图像,更是丰富多彩。或飞扬长袖,或长袖垂拂,或卷绕长袖,或长袖翘起。千变万化,美不胜收。

唐代多姿多彩的舞蹈壁画和舞俑,都身着掩手长袖舞衣。

汉唐以后,描述舞袖的文字,史不绝书,各代出土文物中的舞袖形象,更是层出不穷。时至今日,戏曲舞与民间舞中,还保存了十分丰富且富于表情的舞袖技法。 ──戚夫人

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本山东定陶人,是西汉初年擅长歌舞的名姬。

戚夫人多才多艺,会鼓琴、歌唱,精于舞蹈。既会跳当时流行、刘邦又极喜爱的“楚舞”,又擅长“翘袖折腰之舞”。所谓“翘袖折腰之舞”,看来不是某个舞蹈的专名,而是一种以舞袖、折腰为主要动作的舞蹈,是注重腰功与袖式变化的舞蹈形式。从汉画像砖石所见,多为舞袖、折腰,这是当时常用的舞蹈动作。到了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这很像民间迎神赛会时群众性的娱乐歌舞活动,“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是人们手臂相连,一面唱歌,一面脚踏着拍子舞蹈,有如唐代的“踏歌”。 戚夫人曾红极一时,极得汉高祖宠爱。但汉高祖死后,势单力薄的戚夫人母子,惨遭汉高祖之妻吕后的毒手,先毒死其子赵王刘如意,后斩断戚夫人手脚,挖去眼睛,熏聋她的耳,又迫她喝下哑药,丢入窟室,叫作“人彘”。

后人赞美戚夫人的技艺,并深切同情她悲惨的遭遇。在不少反映这一历史故事的文艺作品中,都表现了上述感情。 汉代有一位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的著名舞人──赵飞燕(原名宜主)。由于家藏有“彭祖分脉”之书,因此她“善行气术”。宜主长大成人,容貌绝丽,体态轻盈。后来父死家败,宜主与妹妹合德流落首都长安(西安),后辗转到阳阿公主家当婢女。宜主暗下功夫,刻苦钻研歌舞技术,由于她舞姿特别轻盈,故改名为赵飞燕。

一次,汉成帝微服出宫,到阳阿公主家,见赵飞燕舞艺超群,极为赞赏。于是召她入宫,封为婕妤(宫中女官),后又封为皇后。一次,赵飞燕在太液池瀛洲高榭表演歌舞《归风》、《送远》之曲,舞兴正酣,忽然大风骤起,赵飞燕扬袖纵身飘舞,好似将乘风飞去。成帝急呼左右拉住赵飞燕。风停舞罢,飞燕的裙子被人抓出了皱褶,此后宫中流行一种有皱褶的裙式,名“留仙裙”。成帝为赵飞燕特制了一个水晶盘,命宫人托盘,让飞燕在盘上起舞,倍增飘逸轻盈之美。

赵飞燕还擅走一种特别的舞步──踽步,走起来“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由于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舞步,故此流传不广。

赵飞燕天生丽质,舞艺超群,因而得到皇帝的宠爱,以至被封为皇后,但由于出身微贱,在统治集团中,势单力薄。成帝一死,哀帝即位,不久哀帝死,平帝即位,即废赵飞燕为庶人,逼其自杀身死。

赵飞燕的舞蹈技艺久久被人传颂,后世有许多以赵飞燕为题材的小说、戏曲等,这并非因为她曾当过皇后,而是因为她是个杰出的古代舞蹈家。 歌舞升平-人神协奏的汉代音乐

1976年2月,在秦始皇陵出土了一枚带有错金铭文的秦代“乐府”编钟,由此推翻了通常所认为的“乐府”成形于汉代之说。这枚秦代“乐府”编钟也印证了“汉袭秦制”的说法。秦汉时期的“乐府”不仅涉及面宽,其机构也很庞大。有文献表明,汉代“乐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对民间音乐的采集和整理;同时,为了满足宫廷音乐生活的需要,又须创作或编写歌辞、曲调,以及演唱或演奏。

汉代“乐府”的领导人是李延年,他是河北中山(今定县)人,因具有音乐才能被召入宫,后又因触犯了律法而受“腐刑”(在宫中负责养狗的事情)。由于其妹被纳为嫔妃并封为“李夫人”,深得汉武帝宠爱,李延年也承宠而被封为“协律都尉”。他曾为汉武帝祭祀天地而作了《祭祀歌》19章,还根据从西域传入的《摩诃兜勒》,改编成28首新曲。因其妹早逝,加之其弟与宫女私通、其兄兵败投敌等原因,故使得汉武帝在一怒之下杀了李延年全家。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在继承了孔孟精神的同时,又将“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观念汇入其中并加以发挥。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王者)受命应天治礼作乐”。更有《白虎通义.礼乐篇》对这种神化的美学观加以附会,以为“八音”乃是效法“八卦”而来。加上汉武帝崇仙尚神,因而使“天人感应”的神化儒学得以“罢黜百家”,入主“独尊”的正统地位。在班固的《汉书.礼乐志.郊祀歌》中,就记录了一些反映“天人感应”以及汉武帝崇仙尚神的音乐作品。

=小知识

在音律方面,京房(李君明)附会《易》学,在“三分损益”的基础上,继续相生到第六十律,后人称之为“京房六十律”。尽管他是用“六十律”套用于“六十卦”,充满迷信色彩,但是对“黄钟不能还原”的理论探索,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铜鼓,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具特点的金属体奏鸣乐器,因鼓体全部用铜铸造,故得此名。铜鼓的鼓面圆平,鼓身略凸并有两耳,细腰以下连接鼓足。铜鼓的音色因器型大小而各异。 古代的铜鼓不仅象征着权利和富贵,而且也经常用于祭祀、战争中。有时候,还会因为行军作战的需要被当成锅来做饭;遇到敌情或其他紧急情况时,又可作为报信的工具。它不仅可在战斗中击鼓助威,而且也能够在击败敌人以后擂鼓欢庆。在晋宁石山寨曾经出土过十多具铜鼓,当时还同时出土了一枚“滇王金印”(经考古确定是西汉时期的文物),证明铜鼓在古滇国十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