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法五步名词解释
八法五步与八卦五行不但包含“方位”的对应,而且包含生克关系的对应,即各种技法相互制约关系,其来源是传统的五行生克学说: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水克火,火克金。
八法五步的生克关系,既没有确定的看法,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太极拳的技击实践,太极拳的技法是千变万化的,不可能用五种简单的生克关系加以概括。我们只能用阴阳对立转化的理论核心来指导实践,生搬硬套,找捷径,就会步入歧途。
太极“八法”的含义:
1、掤法:即用自己的手臂承载对方的来劲之法。
2、捋法:即用单手或双手黏住对方腕与肘,引进落空并顺势发劲之法。也把横向引化称为捋。
3、挤法:即用前臂或手背挤向对方,使其失去平衡的技法。通常用另一手在挤手内侧用力。
4、按法:即用手指手掌接触对方向前或向下推按之法。
5、采法:即用手采执对方指、腕、肘、肩等关节,以控制对方之法。
6、挒法:就是扭转对方腕、肘、肩等活动关节的技法,或以手背横击之法。
7、肘法:即以肘部前击或用肘部化引的技法。
8、靠法:即以肩、背进击和发放的技法。
太极拳技法除“八法”之外,还有太极“五步”: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虽然名为“五步”的范畴。有人认为,前进、后退是步法,左顾、右盼是眼法,中定是身法,亦不尽然。
进、退,不但包括步子进退,而且包括身体和手肘的进退;顾、盼,不但包括眼神的顾盼,而且包括腰腿手肘的顾盼;中定更是所有技法的核心。
扩展资料
1、进法。在推手中有两大作用:一是移动重心,粘连黏随,始终保持自身的动态平衡;二是配合八法,协助发劲。“进人先进身手脚齐到方为真。”“手脚意气齐上前,发人如弹丸。”有人推手发劲时,常将前足再上前跟进,称为“填坑”。“
填一尺,发一丈。”有时也配合勾脚、封腿、挂膝等动作。进发用于拳架,要求迈步似猫行,轻灵沉稳。用于推手,仍然如此。
2、退法。
作用包括防御和进攻两个方面。防御是积极防御,不是消极防御,可用于引进落空,亦可边退边打。如倒撵猴,就是在退中打。有进必有退,要在退中实现得机得势,以退为攻。
退法还常用于绊击对方,一般走弧形,在退中用脚钩挂。应用时,要虚实分明,旋转自如,周身一体,合气不散,方可成功。
3、左顾右盼。
就是在练拳架时,眼神不但要有主要的注视方向,还要顾及身体的两侧,特别是要顾及动作运行的方向,所谓“以眼领手”“以眼领身”。推手时也应这样,但是情况更复杂些,不但要“注视”,而且要“防护”。一是要注视对方的眼神,由对方的眼神判断其动作方向;
二是要注视和防护自身的两侧。不仅要有眼的顾盼,而且要有腰腿手肘的顾盼,上下相随,左右协调,始终保持身体的轻灵沉着和动态平衡。
拳论云;“顾在三前,盼在七星。”这里的“顾、盼”,都是照顾和防护之意。“三前”,即眼前、手前、脚前;“七星”,即肩、肘、膝、胯、头、手、足七个部位。
4、中定。
是太极推手的核心。所有技法,归根结底,就是要保持自己的中定,破坏对方的中定。失去“中”,就失去稳定性,就叫做“背”。站桩是静态平衡,拳架练习是动态平衡,但它是自身的动态平衡。推手则是在双方互相作用中的动态平衡,比自身平衡难度更大。
比如,弓步前推势,在盘架子时,前脚承担的重量大,可称为“实腿”,后脚承担的重量小,可称为“虚腿”。但在推手中,如果我要双手向前发劲,对方必然对我有一个反作用力,我的后腿必然要加大蹬力,以便保持动态平衡。
这时,后腿的蹬力要比前腿的支撑力大得多,所以后腿成了“实腿”,前腿则为“虚腿”。这种虚实变化,要随着双方作用力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稍有差异,就会失“中”。
中定之法,一是要气沉丹田,下盘稳健;二是要以腰为轴,灵活转变。要让对方找不到我的“中”,“人不知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太极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