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都司的历史沿革
一 大宁的地理位置与战略价值 要弄清永乐皇帝弃守大宁的前因后果,必须简单了解一下大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大宁城遗址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的大明镇,其西面是七老图山,东面为努鲁虎儿山,西辽河南源老哈河从南面流过。大宁北控辽河上游,东控大凌河流域,西与宣府相连,南靠燕山长城,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大宁所在的辽河上游,属于半干旱气候,宜农宜牧,历史上草原民族南下,中原移民北上往往交汇于此,从而形成一个混合的经济带或文化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里都是南下草原部落和中原王朝争夺的焦点,蕴藏着深刻的历史内涵
战国之前,辽河流域一直是民族部落活动的舞台。战国中期,燕国向外开边,建立上谷、渔阳、辽东、辽西、右北平五郡,并在其北部修筑长城,把辽河流域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东汉以后,草原部落南下,鲜卑慕容氏以辽河上游为根据地,建立燕国,南下争夺中原。燕国的首都龙城,即在大凌河流域的朝阳,西距大宁直线距离只有二百余里。北魏在朝阳设营州,直到安史之乱,这里一直是中原王朝控制东北的政治中心。
唐代末期,契丹兴起于辽河上游,五代时期,夺取燕云十六州,建立起纵跨长城南北的辽王朝。辽朝实行五京制度,有两京在辽河上游,其中京大定府,就在大宁城。金朝建立,沿袭辽朝五京制度,改中京大定府为北京大定府。元朝建立以后,改为大宁路,属辽阳行省,仍为辽河上游最为重要的政治中心。
二 元末的残破与明初的重建 从燕国夺取辽东,设置郡县以后,辽河上游不但成为东北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聚居人口最多的地区。据《金史》记载:中京大定府和临潢府***有131,954户,约合人口66万。蒙古南下过程中,对辽西破坏严重,但大宁仍是东北的政治经济中心。
据《元史》记载:元代中期,大宁路***有46,600户,448,193口。当时辽阳行省人口总数不过60万,大宁一路占东北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
元朝末年,红巾军北伐,至正十八年(1358年),焚毁了元朝的上都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境),接连夺取大宁、懿州(今辽宁阜新境)、辽阳,以及朝鲜平壤等地,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元朝政府与红巾军在大宁等地反复争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元朝灭亡。但是,元朝残余势力仍然盘踞在沙漠以南,而且不时南下,威胁明朝的安全。为了巩固北部边疆,明朝曾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战役,在长城以北与元军决战。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徐达发动甘肃定西战役,消灭元军9万多,扩廓帖木儿逃往漠北。同年二月,李文忠率众发动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战役,元朝太子只率数十骑溃围而逃,沙漠以南为之一空。洪武四年(1371年),困守辽阳行省的元朝残余势力投降,明军进入辽东,元军纳哈出部退往松花江流域的金山值得说明的是,应昌战役结束以后,明朝政府并没有恢复大宁等地的行政设置,而是把其人口南迁。据《明实录》记载:仅洪武四年三月就迁山后民17,274户,93,878口到北平附近。同年六月,再次迁山后民35,800户,197,027口,安置北平以东地区屯田。以后陆续迁徙的人数也很多,除了安排在北平附近外,很多被安置到山东地区。同时,元朝残余势力也向北掠夺居民。经过双方的移民和劫掠,辽河以西,长城以北完全成了无人区,自战国以来辽河上游积聚起来的物质文明成果荡然无存。
洪武十四年(1381年)后,元朝残余势力开始显露颓势。洪武十九年(1386年)末,明朝政府征发民工20万,运米123万石分别贮存于松亭关、富峪、会州、大宁等处。次年三月,宋国公冯胜率20万大军出松亭关,分别修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同年五月,冯胜率军深入松花江流域,迫使纳哈出30余万人投降。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长途奔袭捕鱼儿海(今内蒙古贝尔湖),俘获元朝残余势力8万多人。经过两次战斗,基本上击溃了元朝的残余势力,为明朝重建北部边疆防御体系创造了客观条件。 洪武二十年(1387年)八月,明朝在元大宁城设大宁卫。九月设都指挥使司,分置大宁左、右、中、前、后五卫。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改大宁都司为北平行都司,除本城外,下辖10卫,他们分别是新城卫、富峪卫、会州卫、木榆卫、全宁卫、营州左屯卫、营州右屯卫、营州中屯卫、营州前屯卫、营州后屯卫。基本覆盖了辽河上游和大凌河流域。大宁都司建立以后,明朝政府又分别了建立了南达北京,西达宣府(今河北宣化),东至广宁(今辽宁北镇)的驿站系统,把北部边疆连为一个整体。稍后又开始建立儒学,教授蒙古文,进行全面的文化建设。 在洪武年间,大宁都司的设置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是朱元璋北部边疆长治久安战略布局的一部分,其核心就是要把北部防线推进到沙漠的南缘,从而把长城到沙漠之间的过渡带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在大宁都司设置前后,明朝逐步在辽河以西设置广宁等卫,把大宁与辽东两个都司连结在一起;其后又在大宁以西设置开平、兴州等十卫,把大宁与宣府、大同、东胜等卫联为一个整体。为了加强这道防线,朱元璋又分封了多位塞王,驻守各军事要地,统军戍边。其中宁王朱权分封于大宁,与东部广宁的辽王、西部宣府的谷王遥相呼应。
三 迟迟不恢复大宁的原因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靖难之役爆发。同年十月,燕王朱棣为解除后顾之忧,北上大宁,裹胁宁王朱权并大宁各卫南迁,辽河上游为之一空。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即位后,改封宁王于南昌,重置大宁都司于保定。 关于朱棣放弃大宁的原因,流传最广的当属感谢出骑兵帮其靖难的蒙古兀良哈三卫。持“酬劳三卫”之说比较著名的著述有:嘉靖末年郑晓的《皇明四夷考》、万历初年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万历中期王世贞的《弇州史料前集》、清初谈迁《国榷》等,正因为如此,清修《明史》才采用是说,故“酬劳三卫”之说流传甚广。但是,《明实录》、《明会典》等官修史书则无记载。那么,割地兀良哈之说是否成立呢?关于这个问题,明人郭造卿在《卢龙塞略》中就曾提出过质疑。日本学者和田清先生在1929年撰写的《兀良哈三卫之研究》中也对此进行过严格考证。他指出:靖难之初,“三卫远在北方的根据地,它既没有被成祖收买的可能,也没有胁从宁王的可能。”“成祖不但没有得到三卫的援助,反而曾为制驭三卫费尽心机。”事实上,直到正统年间,明朝政府都不允许三卫在大宁居住。后来,国内学者贾敬颜先生在《明成祖割地兀良哈考辨》一文中对此也有详细的考证,得出过类似的结论。 既然放弃大宁不是酬劳兀良哈三卫,那为什么迟迟不加以恢复呢?明人叶向高在《皇明四夷考》中称:大宁“内徙于文皇(明成祖),非得已也。干戈初戢,障塞尚虚,爱弟之请难裁,征戍之劳在念。权宜移置,姑待后图。观其次鸣銮戍有‘灭残虏、守大宁’之谕,彼何尝遽割以资夷哉?犁庭甫定,榆木变兴(明成祖在北征蒙古返回时病逝于榆木川),雄谟莫究,遗憾可知。”叶向高认为永乐皇帝放弃大宁只是“权宜移置,姑待后图”。由此,后代学者多从其说,断言永乐皇帝以后还要恢复大宁。这种说法恐怕不妥。事实是,永乐皇帝在位二十多年,大宁基本处于真空状态,恢复的机会很多,为什么迟迟不动?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 其他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两点不可忽视。 首先就是粮食短缺。从洪武二十年(1387年)设置大宁卫开始,保证军食供应就成为明朝政府的沉重负担。洪武二十年三月,明朝政府曾经动员山东、北平、河南、山西四省民夫前往大宁运粮,凡参加运粮者免除夏税。同年七月,大宁储粮31万石、松亭关58万石、会州25万石,加起来就是100余万石。但只过了两年,大宁粮食就已告罄,“军储不给”,结果不得不加以变通,改为商人纳粟中盐,“凡大宁输粟五斗,给淮浙盐一引。”由于政策得力,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正月,大宁的积粟已经达到62万石。结果朱元璋命令停止向大宁输粟,令商人转粟到东胜等处。通过以上零星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大宁的粮食运输压力有多么重。为保证大宁等北方军事重镇的粮食供应,明朝政府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从南方向北方运输粮食,其中光辽东海运就持续了30多年。永乐初年,为恢复北方残破的经济,不得不再行海运,但时间不长就陆续停止,船只和人员转入下西洋的活动,北方军食改为以“屯田为主,中盐为辅”的解决办法。但是,大宁的情况则不同。从洪武初年,这里就没有居民,洪武二十年(1387年)设卫后,出现恢复人口的好机会,但目前我们并没有看到明朝政府有向这里移民的记载。靖难之役爆发,永乐皇帝又把其人口全部南迁,这里又成了无人区。恢复大宁,保证十余万镇守军人的军食供应,谈何容易。 其次,大宁迟迟没有重建恐怕也与永乐皇帝边疆战略的失误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北部边疆的形成,是地理、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条边疆以长城为骨干,包括长城南北很宽的地带。中国北部边疆具有特殊的结构,中原王朝的边疆政策必须与这个结构相适应,才能收到长治久安的效果,这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是历史长期发展形成的***识。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后,陆续设置大宁等卫,就是对这个结构和历史***识的正确理解。大宁撤守造成了现实战略与边疆结构的脱节,必然对明代边疆的稳定带来负面的影响。对于这一点,长期驻防北方,深谙北部边疆利害的永乐皇帝何尝不知,又何尝不想补救。根据现有史料分析,在大宁撤守问题上他起码采取了两种补救办法,即怀柔和征讨。 永乐皇帝即位以后,一改洪武时期的边疆政策,在北方广建卫所,其数量之多,覆盖面之广是后代所无法比拟的。但就其效果而言,则好坏参半,特别是对流动性较大的草原部落,与推行政策的本意相差甚远,“时叛时降”使朝廷不胜其扰。永乐初年,明朝重新册封了三卫各卫的首领,恢复了战前的关系,但三卫很快开始骚扰明朝北部。就征伐而言,永乐皇帝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曾多次北征沙漠,每次都出动数十万人,并在永乐二十二年(1389年)最后一次远征中,病死于返回途中。永乐皇帝为什么这样做呢?目的与广设卫所一样,就是想用这种办法弥补北部边疆防御体系的缺陷,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为后代开万世之基。但是,朱棣在努力巩固北部边疆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不论是广建卫所,还是“清沙漠”都具有权宜的性质,而后代帝王由于缺少自己的雄才大略,很难把这两种措施维持下去。随着大宁撤守以后,明朝北部边疆全线后撤,在地理上形成了巨大的真空,而这个真空,明朝不去填补,草原部落必然填补,从而导致边疆结构发生根本性逆转,即北部边疆从长城一带转变为长城一线,危机频频,给长城南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弃守大宁都司,都司治所内迁保定府,各卫、所均内迁至长城一线。其地遂废,为北元占领;
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兀良哈三卫乞居大宁废城,明廷不许,令去塞二百里外居住。
天顺(公元1457年—1464年)后,地入三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