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普通话,皇帝上朝的时候,是如何跟满嘴方言大臣交流的?

近两年古装剧非常火热,电视网络几乎都被各大古装剧霸屏了,如果小编问大家看过没有,肯定大部分人能说出来一长串。我们在看古装剧的时候,除了英雄侠义和儿女情长,更被震撼的一定是皇帝上朝那个场景,场面之宏大,人数之多让人咋舌。公公一嗓子:“上朝”!只见皇上威严地坐在龙椅上,下面是全国而来的大臣们整装跪拜,“五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在此刻多少人会想象自己就是那个皇帝。

虽然现在剧中演的大家都是说普通话,但那只是为了现在的表演效果,大家都知道的普通话是现代社会的衍生品,当时只有方言,而且满朝文武大臣又是来自全国各地,全国各地方言几十上百种,那时又没有网络,相互之间肯定是听不懂得,那么问题就来了,他们到底是如何交流的呢?

说到这个,大家脑补一个场景:

“各位艾卿,今儿唠唠嗑,最近有一伙人想干仗,嫩们说咋整”

“他们想干哈啊,一个个吭哧瘪肚儿的样儿”

“尽冲壳子,看呢瓜不兮兮的”

“俺滴娘哎,咋就恁厉害哎?”

逗大家一乐,要是真这样,朝中每天就乱套了,估计还没解决事儿自个儿就先打起来了。在古代等级制度严苛,又是在朝中,讨论国家大事更是不能马虎,一句话可能就决定自己的生死,如果大家都说方言,皇帝也崩溃了,都拉出去斩了也不是没可能的,那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其实在先秦时期,周公就创立了中原雅音,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一样,用于大家交流,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也统一了全国的文字,大臣们在不懂的时候就可以用文字交流,但是朝中议事毕竟时间紧凑,没有那么长时间去写字,大臣们就去学官话,虽然没有网络什么的,但是都会凭借自己的努力寻找途径学习。

到北宋时期,官话以关中话为主,元明早期迁都的原因,官话成了南京话,但是到了明朝后期,都城基本都在北方,所以北京话就流行开来,也是最早的普通话,但是清朝是满族人创立,满语是他们的民族语言,虽然为了方便交流,大家都说北京话,但是满语并没有丢弃,在重要事件和重要文件上还是用满语,目的就是保密。

慢慢到了清朝后期,满语成了固定场合的语言,就像现在晚会开场的中英双语一样,当时宴会开场,是满语和北京话双语,显得更加的高大上了。所以说古人的聪明才智也不容小觑的,他们为自己创立了无障碍交流的条件,也就是官话的流通,使得人民之间更加的团结,社会更加稳定,国家更加强盛。

当然我们现在不仅仅说普通话,更多的也把方言保护起来,国家也在推行说方言,因为方言也是我们社会进步的结晶,保护方言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元,而统一语言是让我们更团结,如果大家有时间,小编也建议大家考考普通话证书哦。感谢大家陪伴,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