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画八卦
虾和维他命C不能同食,这是个很能蛊惑人的谣言,很多人不经考证,人云亦云 其实虾即使和VC发生反应,产生的三氧化二砷也极其微量,你放心吧,估计你可能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造成的肚子痛,或者岔气了,或者,吃的有点多了,等等,保证不会是砷中毒的。 如果吃的不干净,可以口服些防止拉肚的药,比如黄连素。如果岔气,喝点热水,如果吃太饱,就吃点山楂丸或健胃消食片等 以下为引用: ————————流言开始—————— “台湾,一名女孩突然无缘无故的七孔流血暴毙,一夜之间,就奔赴黄泉,经过初步验尸.断定为因砒霜中毒而死亡。那砒霜从何而来一名医学院的教授被邀赶来协助破案。 教授仔细地察看了死者胃中取物,不到半个小时,暴毙之谜便揭晓。教授说:「死者并非自杀,亦不是被杀,而是死于无知的『它杀』」大家莫名其妙。教授说:「砒霜是在死者腹内产生的。」死者生前每天也会服食「维他命C 」,这完全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她晚餐了大量的虾,虾本身也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她在家了都没有事,但死者却同时服用了「维他命C 」,问题就出在这里 !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员,通过实验发现,虾等软壳类食物含有大量浓度较高的-五钾砷化合物。这种物质食入体内,本身对体并无毒害作用但是,在服用「维生素C」之后,由于化学作用,使原来无毒的五价砷 (即砷酸酐,亦称五氧化砷,其化学式为(As05),转变为有毒的三价砷 (即亚砷酸酐 ),又称为三氧化二砷,其化学式为(As203),这就是们俗称的砒霜!砒霜有原浆毒作用,能麻痹毛细血管,抑制巯基梅的活性,并使肝脏脂变肝小叶中心坏死,心、肝、肾、肠充血,上皮细胞坏死,毛细血管扩张。故中其毒而死者,常是七窍出血。 所以;为慎重起见,在服用「维生素 C 」期间,应当忌食虾类。看完后;请不要吝啬,转寄给的同学和亲友,现在很多饮料里都有维他命C虾+维C=中毒还有一些,你知道么?!…… ” ————————流言结束—————— 这个故事有据可查的始于2001年,我已经见过不下十次了。而且在英语圈里也成功地流传了开来……可能是咱们不多的外销流言之一……它如此地悠久,以至于很多专家半专家都跳出来反驳过,似乎大部分人现在都晓得这是流言了。(相比之下,像生命三角这种东西就顽固得多……也许是因为背后有人撑着吧。)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不是专家。而这个案例则是运用了我们的高中化学知识来钻空子,很不容易辨别:砒霜确实是三价砷,Vc也确实是还原剂,把五价还原成三价也是合理且真实存在的反应。基本上这足以让我们中招了。 那么,这一条流言有专家出场了,等到下一条我们岂不是还得上当……而一辈子不相信任何网上传言,大概是挺不舒服的。 不过,很多流言都还是有非专业的漏洞的,不需要深入的相关知识就可以意识到问题。 1 来源。一般而言,流言都是没有来源无法验证的(试比较麻醉偷肾这一则)。什么时候?台湾哪里?哪个医学院的哪个教授?芝加哥的哪个研究员的哪一项研究?发表于哪个期刊的哪一期?一概没有。当然更不会有原始链接。因此根本无法查证这一切到底是否真的发生过。而正规来源的新闻啥的虽然也不完美,起码比这个好得多…… 我们不妨用一则来自科学松鼠会的资讯作比较(继续无耻地给松鼠会打广告T_T): ——————资讯开始—————— 传染病与智商的关系 资讯小分队 发表于 2010-07-07 17:46 在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感染性疾病除了疾病本身以外,还会降低患者的智力,造成意想不到的负担。美国阿尔布开克市新墨西哥大学的克里斯多弗·埃皮格(Christopher Eppig)和同事发现,一个国家的疾病负担与其人口的平均智商呈强相关。 脑的结构和功能维持在新生儿中需要全身能量的87%,在5岁儿童中为44%。抗击感染也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所以儿童同时在两线作战。 埃皮格认为这是在发育关键期患传染病风险高可能影响将来智商的原因。他的团队对照了192个国家的健康人平均智商的三组估算值以及WHO对这些国家估算的28种传染病负担值。他们发现,除了少数例外,两者相关性极高:疾病负担越重,智商越低。 他们还测试了其他变量,但是相比之下,疾病与智商的关系更加密切。人们已经知道,智商的差异与GDP以及教育和营养水平有关,但是在解释由于疾病引起的智商变化时,这些因素都显示不出与智商的相关性。论文发表在《皇家学会学报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这部分解释了政治哲学家詹姆斯·弗林(James Flynn)发现的效应,弗林认为经济发展后智商上升。埃皮格说:”有人提出这是由于教育的改善,但是我们发现感染性疾病的变化具有更好的预测作用。” 英国苏赛克斯大学的帕特·普里德莫说,过去已经发现过儿童营养不良和疾病与较低智商之间的相关性。埃皮格说,这可能是由于较富裕、教育程度较高、营养良好的人比较不容易患病。 消息来源:《新科学家》网站6月30日报道、《皇家学会学报B》6月30日论文摘要 ——————资讯结束—————— 看到了吧。研究者姓名、所在单位、发表期刊、消息来源一应俱全。哪怕对传染病一无所知,这总归还是能看出来的。 这当然不完全保证正确性,因为负责任的造假者完全可以造出很多假细节(比如古尔德&道金斯状告岸本齐史,或者专家找到电脑游戏提高学习成绩的新证据),但是我确实没见过几位负责任的造假者…… 2 基础细节。还是虾和Vc,“使原来无毒的五价砷 (即砷酸酐,亦称五氧化砷,其化学式为(As05)”这一句,基本上高中化学就足以看出来是错的吧……五价砷显然应该是五氧化二砷。类似的,毛细血管扩张可以使人面色潮红,但是和七窍流血有啥关系?只有破裂了才会流血嘛。再如另一则方便面蜡的流言:“医生发现他的胃壁附着一层蜡!……而长时间的食用杯面,将造成我们的肝脏无法分解这种食用蜡。”胃壁和肝脏有啥联系……如果真附着在胃壁上,那肝脏是完全够不到的。这些细节稍加注意都可以用高中知识察觉出来,只是我们往往太大意而已。 3 行文风格。还是比较两句话: “虾本身也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她在家了都没有事,但死者却同时服用了「维他命C 」,问题就出在这里 !” “埃皮格说,这可能是由于较富裕、教育程度较高、营养良好的人比较不容易患病。” 大部分科学家说话都是比较战战兢兢的,会用一大堆“可能”、“相关”、“比较”这类有余地的词,斩钉截铁的论断难得见到。反之,流言不但大量运用个案煽情(题外话:大部分流言似乎总要伴随一个男孩或者女孩的悲剧故事,非死即残,而女孩又比男孩多,这似乎是企图煽动人们的同情心),还大量使用感叹号、戏剧化手法和强烈肯定词。也许是因为这样更容易让故事传播出去吧。 此外,定量手段在科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正规的科学资讯总会伴随着不少的数字。可是虾和Vc这一则却完全没有,大部分其它著名流言亦然。 4 常识或其他学科知识。有的时候常识也是能发挥作用的。比如,假如虾配Vc这么危险,那么烟台人在苹果+虾蟹的围攻之下是不是应该早就死光了……T_T 再比如,假如你对中世纪八卦感兴趣,会发现砒霜在中世纪是绝对重要的骗遗产手段。一种导致七窍流血的毒药无论如何也不适合用来骗遗产,下毒谋杀的迹象也过于明显了……当然这一点我们大概是吃了水浒传描写的亏。但是水浒传毕竟是小说啊,里面细节错误多了去了,比如里面的整个基于白银的经济体系是明朝的场景而不是宋朝的场景……啊扯远了。 至于这一篇,关键错误在于含量。来自虾的砒霜根本不够让人体有反应的。 附一个版本的科学反驳如下(by Albert_Jiao): ————————严肃反驳开始———————— 查看五氧化二砷的资料可以发现,它同砷和砷的其他化合物一样,都有毒性,只不过毒性不及三氧化二砷(砒霜)。既然五氧化二砷即使不加维生素C本身也有毒,那么虾、蟹等海鲜为什么还可以食用呢?原来,“虾中都含有大量五氧化二砷”也是作者杜撰的,只有生活在严重污染海域的虾蟹体内才会含有极少量五价砷,正常虾体内是不含有的Ent注:按照我查到的资料,正常虾蟹也是有微量五价砷的,严重污染的话会更多……但是大都是有机砷,而不是五氧化二砷,后者极其少。目前海鲜体内砷含量的国家标准是0.1毫克每公斤,而砒霜的致死量是500毫克至1000毫克,五氧化二砷的致死量还要更大,而五氧化二砷与维生素C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三氧化二砷(砒霜)也不是那样容易,反应要在摄氏200度左右较为合适(人体内只有37度),需要较高浓度的酸(人胃液内盐酸浓度只有0.5%)。如果想通过虾和维生素C一起吃,利用其中原有的五氧化二砷和生成的砒霜毒死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考虑最坏的情况:一个人吃了砷含量超标几十倍的虾十斤,再吃上十片维生素C,砷被人体以最大比例吸收,最后的结果也只可能是呕吐一类的轻微中毒,七窍流血暴死的情况根本不会发生。 ————————严肃反驳结束———————— Update:感谢李医生提供文献~ Seafood arsenic: Implications for human risk assessment 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47 (2007) 204–212 简单说一下这一篇文献的部分内容: 米国人饮食中每日获得的砷大约是25–75μg,90%来自海鲜。但其中绝大部分都以复杂的有机砷存在,一般认为几乎无害。真正有杀伤力的无机砷、尤其是三价无机砷反而主要来自污染的水和谷物。过去也从来没有出现过人或动物因食用海鲜而砷中毒的案例…… 砷从哪来?大洋水普遍含砷,浓度约为1–2 μg/L,形式主要是五价无机砷酸。但是这玩意会被微生物的跨膜转运系统当成磷酸离子不小心运进体内……运进来之后,善后工作就是还原和甲基化,产生许多含砷的复杂有机物。 而海洋生物中砷主要以arsenobetaine形式存在,这玩意其实就是(CH3)3As+CH2COO-。其中砷是五价的。海洋生物无法直接从砷酸合成这东西,现在看来似乎海洋生物从海水中直接获得的砷很少,大多是把吃藻类得到的含砷有机物变成arsenobetaine。相比之下,海产品中无机砷的含量最多只有4%,有的海产品测得只有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