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民间武术的宁夏回族民间武术价值及特点

《朔方道志》记载宁夏回族“勤苦洁净,不染烟酒,有尚武精神”,概括了回族穆斯林良好的生活习俗和民族传统。回族以习武为圣行且世代相传,历史悠久。回族人民对习武强筋壮骨,修心养性,延年益寿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并积累、总结和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功法,健身价值和特点各有所长。

银北地区的丁德明是八极拳的故乡——河北沧州孟县丁村人,自幼习练八极拳,动作刚健朴实,内外合一,气贯丹田,崩憾突击,功力纯正。八极拳是以刚为主,刚柔相济的拳种,由于发力浑厚暴烈素有“八极硬开门”之说。久练八极拳筋骨强健,肌肉发达而灵敏,力量饱满而猛烈。马振武的十八罗汉拳则以罗汉造型和软功见长而饮誉武林,驰名国内外,1988年在杭州举行的国际武术邀请赛上,马振武以82岁的高龄出场,他的腿功软似面条,“劈叉”、“朝天蹬”、“燕子衔泥”轻松自如,十八罗汉造型亦庄亦谐,栩栩如生,跌扑滚翻,样样精绝,潇洒利落,令人叹为观止。西夏软拳柔而不软,刚柔具备,发力猛烈。此拳对腰功腿功要求柔韧熟到,演练时却以“变、快、脆、响”为要诀,以气催力,以声助势,气势凌厉,多用腿法,强调“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充分显示了西北回族穆斯林的气质性格和阳刚之美。杨怀中先生自幼习练此拳,现在虽已年过六旬,仍然身手不凡,功力深厚。王新武出身武术世家,其太极拳确有名家之风范,出手落落大方,轻松柔和,自然圆活,势若行云流水,盘中走珠,沉稳而不失轻灵;绵软而不失灵动,表现出炉火纯青的武功造诣。太极拳在宁夏扎下了根而且遍地开花,对全区人民习武健身运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曰“百病生于心”,此后中国道家主张“性命双修”。这些思想对中国武术、气功养生和其它健身功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以内为主,内外兼修,相济互补的思想在明清时代成为中国武术健身的主导思想。穆圣创教初期就有“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的训示。生活在华夏的回族一直在不断地吸收汉族武术文化,有时是直接撷取,深受濡染,有时则改造为适合回族的形式,赋予回回风格和特征。如“汤瓶七式拳”及“汤瓶功”就是以内为主,内外兼修,相济互补的拳术和功法,练功要求“静心守真元,低桩盘古根,日月同相伴, 功到自然成,意传内气行,手疾眼更明,静如海中礁,动如雷轰鸣”。其外修功法有“六字九宫流水桩或独字齐眉桩、沙袋功”和各种架子功、单练、对练以及器械。又如“穆斯林八卦太极拳”也表现出这一特征。回族武术家于子祥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又吸收八卦掌动作,“在阴阳变化中变革出穆斯林八卦太极拳”。使太极拳具有回族风格和特点,突出了回族武术的形式和健身价值。

“踏脚”是回族特有的民间武术项目。集娱乐、健身和击技为一体的武术运动形式。在泾源县园子村,从小孩到老人每逢农闲就聚集在一起进行热闹的“踏脚”活动。“踏脚”用脚不用手,可双人对踏,亦可多人对踏和以少踏多。脚法有平踏、跛脚、背脚、连环转、飞脚等。参加这一活动不仅可掌握各种各样的腿技,也使练习者身体矫健、反应敏锐、身体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