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作业《西游记》读书笔记(人物点评),急需!!

唐僧

从表面看来,《西游记》中的唐僧的确存在着不少缺点。他备受批评的其中一个大缺点就是为人贪生怕死,没有骨气,碰见妖怪就只懂哭着求饶,毫无大将之风。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唐僧是个懦弱之辈。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唐僧若是一个彻头彻尾贪生怕死的人,他初时根本就不会接受取西经这项使命了。当日唐太宗问谁肯上西天拜佛求经,唐僧即表示愿为太宗至西天,并表示若得不到真经,则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他那些洪福寺的弟子听闻他要前往西天,都对他说“西天路远,又多虎豹妖魔,只有去无回,性命难保”,唐僧依旧没有动摇,只是坚定地表示自己必须取得真经,以报国恩。唐僧并非不知道往西天之艰苦危险,但他仍坚持要往之取经,可谓非常难得。所以,这就已经证明唐僧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般软弱。再者,唐僧只是个凡人而已,既无七十二变的本领,又无法宝,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他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下凡的天神一样,一碰到妖魔鬼怪,就和它们动手。作为一个凡人,当他碰到妖怪时惊恐万分,这实在无可厚非。小说描写其它凡人碰到妖怪时也是一副惊慌的样子,如在第二十回中,当王老者看见猪八戒,“就唬得一步一跌,往屋里乱跑,只叫‘关门!关门!妖怪来了!’”他的家人则吓得“东倒西歪,乱蹡乱跌”,他们的反应和唐僧遇见妖怪时的表现是一样的,所以唐僧在遇见妖怪时吓得魂不附体,实在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即使连孙悟空这些本领高强的天神,也有哭哭啼啼的时候,在第五十七回中,当悟空再次被唐僧驱逐后,他无处可投,便找观音菩萨,望见菩萨即“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悟空此等英雄式的天神人物,在绝望时尚且放声大哭,那作为凡人的唐僧在碰到妖怪时绝望流泪,也就不足怪了。事实上,我们从小说中的某些地方,可以得知唐僧本身不是一位懦弱可欺的人。如小说第九回叙述唐僧在讲经中难倒一个酒肉和尚,那和尚怒骂唐僧是“姓名也不知、父母也不识”的“业畜”,唐僧遭此侮辱后哭求方丈告知身世,在得悉父母之仇后,大哭说“父母之仇,不能报复,何以为人”,便毅然千里寻母,最终使其父母沉冤得雪,大仇得报。在这里,唐僧表现了可杀而不可辱的气节,并非我们普遍所认为的那般懦弱。照这样看来,本来并不懦弱的唐僧在后来的取经途中表现得“贪生怕死”,大概也有更深层的原因了。这一来是因为在取经过程中,唐僧所要面对的并非一般的凡人,而是一群具有法力的妖魔,因此唐僧在这个时候变得懦弱,也并不代表他本来就是一个懦弱之人;他在妖怪面前表现得贪生怕死,只是为了保住性命以完成取经大业,为了不辱使命,才不惜向妖魔低头。在整个取西经的过程中,孙悟空、八戒都曾想过放弃,惟独唐僧的信念从未动摇,在一路以来的生死关头中并未曾真正屈服,足见其刚毅。所以,说唐僧为人贪生怕死,是不实的。

唐僧亦屡被批评说善恶不分、愚昧而容易上当。在小说中,唐僧的确经常被妖怪欺骗,例如他曾将由妖怪化成的小雷音寺当作是圣地,入寺朝拜,结果要悟空等来营救;红孩儿扮作弱者请求他救助,他亦不虞有诈,最后又令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之中。这样的例子在书中多不胜数。但正如上面所言,唐僧只是个凡人而已,我们不能要求他像拥有金睛火眼的悟空一样,可以一眼洞悉害人的妖怪。一个“肉眼凡胎”毫无特殊力量的凡人受到妖魔的欺骗,似乎是情有可原的。而且,唐僧经常受骗,并不全然是因为他愚昧,而是因为他有善心,坚持行善,因此妖怪都看中他这一点而引他上当。所以,即使有时候他虽然怀疑那个假意要他帮忙的是妖怪,但终因为善心而上当。譬如在第八十回中,一个妖怪化身为被绑在大树上的女子,哭喊着要唐僧来救,唐僧顿时善心大发,要他的徒弟们前去把女子解下来。当悟空及时阻止并告知那是妖怪时,八戒不信,唐僧当时便说:“也罢,也罢。八戒呵,你师兄常时也看得不差,既这等说,不要管他,我们去罢。”由此可见唐僧并非真的如此愚昧,他虽不能认出那是妖怪,但也不是毫不听从别人的劝告的。只是后来妖精用法术在他耳边道:“师父呵,你放着活人的性命还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经?”这时唐僧就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马上要徒弟把妖精解下来,并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又对悟空说:“徒弟呀,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还去救救他罢。”所以悟空也只能苦笑说“师父要善将起来,就没药医”,只好任由唐僧去救那妖怪。可见唐僧即使有所怀疑,但为了帮助别人,还是义无反顾、一次又一次地协助那些存心害他的妖怪。故唐僧经常被妖怪欺骗,其实多少是受他那种为善的本质所影响。唐僧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无疑是有点迂腐,但这其实是因为这个现实社会容不下他那理想主义的人格而已,事实上,他为善的行为本身是值得欣赏的。

唐僧另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他有时候自私自利,不顾师徒之情。在第五十六回中,当孙悟空替他打死抢劫的强盗时,他竟焚香为强盗祝祷道:“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这番自私自利的祷词令孙悟空不禁说:“师父,你老人家忒没情义。为你取经,我费了多少殷勤劳苦,如今打死这两个毛贼,你倒教他去告老孙。虽是我动手打,却也只是为你。你不往西天取经,我不与你做徒弟,怎么会来这里,会打杀人?”。若单看这一情节,唐僧大概真的是一个自利而不顾情义的人了。但若我们看小说第四十六回,却会发现唐僧并不是如此无情无义。当唐僧以为悟空在与羊力大师的比试中不幸牺牲时,唐僧对车迟国国王表示“我那个徒弟自从归教,历历有功。今日冲撞国师,死在油锅之内,奈何先死者为神。我贫僧怎敢贪生?......只望宽恩,赐我半盏凉浆水饭、三张纸马,容到油锅前,烧此一陌纸,也表我师徒一念,那时再领罪也”,后祝祷称颂悟空“护我西来恩爱深”、“生前只为求经意,死后还存念佛心”。后来在第六十五回中,唐僧被困于由妖魔化身而成的小雷音寺,他身陷险境时仍记挂被困在金铙中的悟空,哭说“金铙之内伤了你,麻绳捆我有谁知” 。由这些情节可见,唐僧并不是那些推卸责任,不顾师徒感情之人。所以,唐僧后来在悟空打死强盗后说出这样不负责任的祷词,只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表现,他恼悟空一路以来动不动就杀人,始终不能戒杀,因此才会说出这种晦气的话。正如他自己后来说:“徒弟呀,我这祷祝是教你体好生之德,为良善之人。”这番祝祷实际上是要说给悟空听的,望悟空能够悔悟,并不是真的要和悟空划清界线。因此,说唐僧是个自利可耻之徒,这并不恰当。

很多人认为唐僧是个无能的人,只懂碍手碍脚,他能成功取得西经,完全是靠孙悟空等的帮助和保护。唐僧当然没有甚么超凡的本领,不过说他一无是处,这却不大正确。在小说第四十六回中,我们就可见唐僧的过人之处。在那一回里,虎力大仙要与唐僧比试坐禅,这个叫作“云梯显圣”的坐禅比试“要一百张桌子,五十张作一禅台,一张一张迭将起去,不许手攀而上,亦不用梯凳而登,各驾一朵云头,上台坐下,约定几个时辰不动”,可见这个比试并不是等闲之辈所能参与的。孙悟空闻言后亦沉吟不语,并坦白说:“若是踢天弄井、搅海翻江、担山赶月、换斗移星诸般巧事,我都干得;就是砍头剁脑、剖腹剜心、异样腾那却也不怕;但说坐禅,我就输了。我那里有这坐性?你就把我锁在铁柱子上,我也要上下爬蹅,莫想坐得住。”这个比试连神通广大的孙行者也感到力有不逮,但虎力大仙与唐僧比试多时,也分不出胜负。之后鹿力大仙使法术变了一个臭虫叮唐僧的头顶,唐僧即使感到又痛又痒,依然能忍着不动手,当臭虫被悟空弄走后,唐僧便“不痛不痒”,继续“端坐上面”。后来虽是因为悟空变了一条蜈蚣去叮虎力大师,令虎力大师坐不稳而胜了该比试,然而即使没有悟空的帮助,唐僧也不见得就会输掉这场比试。对于一个凡人来说,能在云端上端坐多时,可算是一种很高强的本领了,又怎能说唐僧是个无能无用之人呢?

由上可见,唐僧的形象并非表面看来那般负面。这并不是说唐僧完全没有缺点,他有时候的确比较胡涂、迂腐,又无为师之才,作为一个领导,却不懂得团结众人,致使“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唐僧确实有其短处,但是人们对于他的缺点,并没有追究它背后的深层原因,而且总爱拿他和孙悟空作比较,以天神的标准来要求他,把他的缺点过份夸大,亦因而淡化了他对取经事业坚定不移、轻视财色等优点。就是因为这些缘故,《西游记》里的唐僧向来在人们心目中,就变得比较负面了。

观音

观音菩萨这个人物,决不仅仅是一般认为的佛教中讲的那位受信众顶礼膜拜的偶像菩萨,而是你我心中的妙观察智慧。佛教、道教都讲妙观察智或者妙观察智慧,乃是由闭目存神、收视返听、内观自心所出现的心理状态,在整个修炼过程中至关重要。我们一般的文学批评家都把《西游记》看成是三流小说或者神魔小说,就是因为孙悟空打不过妖魔的时候,一定要去请观世音菩萨,仿佛包公断案总有鬼神托梦指点一样。但这确实是小瞧了《西游记》,因为根本就没有弄懂它所揭示的奥秘和整体的结构。

因为孙悟空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所以一路上所消灭的妖魔鬼怪全是我们心灵中的私心杂念,靠凡心是消灭不了的,只有靠智慧心。当我们闭目内观的时候,就能够看到我们自己的心灵。孙悟空靠着三个“瞑目蹲身”,找到了“水帘洞”:“明晃晃铁板桥”是道家讲的“水中金”,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形成了一股飞帘瀑布。这是人心的“心”字。我们看到的是人类心灵。再靠内观自心,便见到了观音菩萨——心中的慈悲心。“紫竹林”,紫色象征心脏之色,竹子中空为心脏之形;“潮音洞”乃是海潮之音,如心跳之“咚咚”声。

观音还有心在,有心就有相对,所以必须无所从来、无所从去的如来佛来解决。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中,如来对四大菩萨、八大金刚等讲经,便说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来也。”真假美猴王,便是真假二心。有真即有假,有假也有真。观音有慈悲心,一定有与之相对的邪妄心。如来佛已经去掉了对待,已经无心,或者成就了智慧心、寂灭心、涅盘心,所以能够识得真、假。二心不可有,所以有诗说:“人有二心生灾祸,天涯海角致疑猜。”

修心的路,便是从“多心”修致“一心”,由“一心”成“智慧心”,最后到达无心,才能取得无言语文字的《心经》。第七十九回《寻洞擒妖逢老寿,当朝正主救婴儿》中,孙悟空变做假唐僧,剖开肚皮滚出一堆心来。那个妖鹿说他是个“多心的和尚”,正因为我们常说“心头鹿撞”。人有“二心”就会生出灾祸,更何况这多心。收伏了这个妖鹿,心头也就没有鹿撞,则多心就会变成一心。

孙悟空

所以西游记的灵魂人物应该是孙悟空。孙悟空本来是仙山上一块灵石,变化而成的猴子。因为胆识过人,受到群猴的推举为王。但是有一天他忽然感悟到生命有限,美猴王虽然在水帘洞中过著「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快乐生活,但是不能够天长地久。於是他抛下了一切,离家拜师学习仙道,从此就叫做「孙悟空」。

孙悟空他天资聪敏,思想跟行动都敏捷如风,学得一身高强的法术,吹一口气,就能够七十二变,并且有法宝金箍棒,缩小如针,放大如铜棒,筋斗云一驾,就能够上天下地。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顽皮,爱作弄。他故意叫猪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则变作小虫,暗中监视爱偷懒的八戒。可见他心思细密和不减顽皮的本性。

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一闹海龙王,二闹地狱府,三闹天宫,并且还和佛祖打赌。由此可见他叛逆、不愿受拘束、不墨守成规的个性。充沛的生命力、大无畏的精神、笃实的性格和乐观的个性,使得他不怕吃苦,勇於面对挑战。他这一种冒险犯难的精神,充份显现了英雄的特质。但是争强好胜,心高气傲以及性急如火却是他的弱点。

猪八戒

而另外代表逸乐角色-猪八戒,虽然也有法力,但是只能够三十六变,和悟空相比较就显得憨蠢笨重,所以他常常被悟空来取笑。因此他常在唐僧的耳边挑拨悟空的不是,使得悟空受苦。

八戒的特色就是贪吃懒惰,又重视物质享受,遇到困难他就喊散夥,无法坚持到底.在旅途中受到美女和金银的诱惑,几乎抛下其他人而中断修行之路。没想到那却是菩萨化身来考验他的。这些出乖露丑的行为,在吴承恩笔下写来不批判,只是幽默的嘲讽。而猪八戒也就在一次次的出丑笑料当中,给予读者对人性贪欲的省思。

沙悟净

而另外一位徒弟沙悟净,他则著墨较少,但是呈现的是刚毅木讷,沈默踏实的性格。

罗盘先生(作家):

历史上是真正有一位伟大的高僧到印度去取经。但是西游记的唐僧绝不等於真正的唐僧。真正的唐僧不但是学问好,而且非常有毅力及勇气。他遇到困难,他不害怕不退缩,一心一意的取得真经。但是在西游记当中的唐三藏,他遇到困难就胆小如鼠、个性儒弱,甚至从马上摔下来。西游记取经这一个小小的集团,其实代表的就是一个王国。唐三藏代表的胆小、儒弱、不明是非、不辨忠奸的昏君。

西游记的主题其实就是修心,因为这一趟到西方取经的过程,不就正象徵著我们人类不断地修正自己个性缺点的过程吗?而故事当中所出现的各种妖魔鬼怪,其实也就是人类各种欲念的化身。贪婪、懒惰、软弱、甚至愚昧,其实都是人类一直需要修正的一些特质。

同样的,善良、憨厚、和勇敢也是人类性格当中的宝石。这些特质就透过故事当中各个角色,还有跟神魔鬼怪之间的交战一一彰显出来。故事是告诉我们,生命是需要锻鍊的,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真、善、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