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斿白纛的来源

九纛(dao)两字来自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徽旗“九斿白纛”,九斿白纛,也称九足白徽或者九足白旗,蒙古人俗称“查干苏力德”,查干又译察汗,是白色的意思;苏力德又译苏勒德,是大竿的意思。 查干苏勒德(白纛、白旗),亦称“九斿白旗”、“察哈尔部查干苏勒德”。是大蒙古国在斡难河畔建国时所树立的“九斿白旗”。查干苏勒德的缨子用银白色公马鬃制做,干为松木,因而称查干(白)苏勒德。北元时期,由察哈尔万户供奉。1634年(天聪八年),林丹汗在青海去世后,守护查干苏勒德的察哈尔部几千人带着苏勒德返回途中留在八白宫所在的鄂尔多斯。 查干苏勒德为三叉神矛的主苏勒德和八柄陪苏勒德组成。主苏勒德的顶端为一尺长镀金三叉铁矛。三叉象征着火焰。三叉矛头下端为“查尔”(圆盘),圆盘沿边固定银白公马鬃制成的缨子。主苏勒德的柄也叫“希利彼”,用松木制成,希利彼五寸粗、十三尺长,插入中间有孔的花岗岩底座。 离主苏勒德一丈五距离的地方,四面、四角上竖起八柄陪苏勒德,并用马鬃搓成的“呼和纳楚格”(绳子)与主苏勒德相连接,加固主苏勒德。陪苏勒德的希利彼为九尺长,矛头与主苏勒德一样。 据《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于丙寅年“在斡难河源头,建九脚白旄纛做皇帝”。另据《元史太祖本纪》记载:“元年丙寅(1206年),帝大会诸王群臣,建九斿白旗,即皇帝位于斡难河之源。”这是蒙古人首次对九斿白纛的记载。从这时候起,蒙古人在和平时期、庆祝时刻都立九斿白纛,将其视为民族和国家兴旺的象征。 另有一种说法称,公元1189年,成吉思汗在他的诞生地肯特山南麓克鲁伦河源头一个叫呼和淖尔的地方被众贵族推举为汗。参加此次推举的主要有3位德高望重的贵族:浩特拉汗之第二子阿拉坦、斡惕赤斤、也速盖巴特尔之哥捏坤台吉之子忽察尔别乞、把尔坛巴特尔之哥斡勒、巴尔哈格之侄彻辰别乞等。他们给铁木真授予“汗”称号,并且树起其尊父也速盖巴特尔的九足白旗。这一年铁木真年仅28岁。后来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这个九足白旗就演变成了大蒙古国的国旗九斿白纛。 据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马冀所著的《成吉思汗评传》一书介绍,公元1206年(丙寅,蒙古人称为虎儿年),金章宗泰和六年,南宋宁宗开禧二年,对中国和世界来说,这都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年的春天,斡难河上游岸边一片平坦的草原上,举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忽勒里台”。忽勒里台,广义而言,可指一切集会。它是蒙古民族一种朴素的民主形式,时间多在春、夏季召开。后来成吉思汗将其定为制度,忽勒里台便专指讨论军国大事的会议,其权责为选举大汗、决议和战、修正宣布法令等。这种会议只限贵族参加,但是很富于民主色彩,可以广开言路,博采众议。就在这次忽勒里台大会上,成吉思汗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帝国。

兀鲁思,汉语意为大蒙古国。俗称蒙古汗国。蒙古汗国的建立,对于蒙古部族的发展,对于其后统一中原,进而征服亚欧,意义是十分重大的。马冀教授指出,就是在这次大会上,成吉思汗树起了一面引人注目的白色大旗,旗上还有9条飘带,史称“九斿白纛”或者“九足白纛”,蒙古人俗称“查干苏力德”。蒙古人以白色为吉祥的颜色,“足”和“斿”都是指旗上的飘带、穗子。9又是蒙古人认为吉祥的数字,所以用9条飘带。蒙古人相信这个旗帜代表着军队的守护神(苏鲁德),可以引导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所以蒙古军队打仗前要祭旗出征,胜利后也要用牲畜摆供祭祀。据传,成吉思汗的仪卫存有纯白大旗备用,国王用九尾白旗,中间画着黑色月亮。后来蒙古族人民供奉的苏勒德,可能就是从这面大旗演变而来的,它象征着胜利、幸福、吉祥,是民族的守护神。 学者明安特额尔德木图曾经在《内蒙古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00年第1期发表研究成吉思汗的“纛”的布置图的文章,他在这篇题为《成吉思汗的四斿黑纛及九斿白纛初探》的文章中则指出,成吉思汗的四游黑纛摆放位置是中间一纛,四角上各有一纛;九斿白纛的摆放位置是中间一纛,四方和四角各有一纛。这种摆放位置毫无疑问是在反映以汗为中心的最高统治者的尊严和权利。四斿黑纛和九斿白纛的摆放位置最初和北方游猎民族的性崇拜观念中的+、反万字符等图形为基础,加上天地宇宙观、星位图、阴阳八卦和五行说理论,又与蒙古族的敖包文化相结合,最终形成了成吉思汗的四游黑纛和九游白纛的位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