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值得推荐的能体现东方美学的黑白电影?

黑白电影是,是一切电影的起源。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虽然只有短短的2秒不到3秒。但是足以奠定黑白电影在电影界的地位。就算是到了现在,也有非常多黑白电影是无法超越的高峰,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些可以体现东方美学的电影吧。

《七武士》

黑泽明是我最喜欢的日本导演,他的电影的光影应用我个人觉得是说是东方电影的首位也不为过。他的电影美学可以说是影响了后来的非常多导演。就连苛刻的央视都把他评为了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不管是张艺谋的《英雄》《影》里面都能看到模仿黑泽明的美学设计。

七武士是我个人最爱的黑白电影,没有之一。我第一次看它是在我大学的艺术鉴赏课上。这部68年前的黑白电影,在当时以及把构图、摄影、美学设计做到了极致。里面的大量场景都有一种破败的美感,里面的每一个镜头都没有废话。黑白电影是所有电影里面最难拍的,色彩可以掩盖很多瑕疵,而黑白电影,很直白也很直接,只能靠黑白灰取胜。

这部电影大概讲述了日本战国时代,一个满目荒凉穷山恶水的山村里,每年麦收的时候,都会遭到强盗的袭击。这一年,村民们决定雇佣七名武士来保卫他们的村庄和收成,七名武士分别是勘兵卫、久藏、胜四郎、五郎、七郎、平八和冒充为武士的农民菊千代。武士勘兵卫是个步伐矫健、作战经验丰富的人,他负责指挥全村人进行防御准备。在突袭强盗老巢的行动中,武士久藏和菊千代杀死数名强盗,但武士平八为救农民利吉中弹身亡。武士和村民们手握铁锹、竹矛死守村庄,巧妙击退了强盗的一次次进攻,但在抵抗中片山五郎兵卫战死。决战之日,13名强盗骑马冲入村庄,格斗中,强盗用火铳击中了久藏。菊千代怀着愤怒和仇恨杀死了最后一个敌人,自己也因中弹倒地而亡。强盗终于被尽数歼灭,但村民们也付出了很大代价,七名武士最终阵亡四名,留下坟冢上四把武士刀刺入天穹。大战过后,武士们离开村落,武士中的首脑人物勘兵卫不禁感叹:“这也是场败仗……赢的并不是武士,而是农民。(摘自百度百科)

七武士的电影镜头美学,就算放到了今天这个视听娱乐高度发达的年代,也少有电影能超越。里面的镜头美学,堪称是现代电影的教科书。比如这个适当留白的镜头,既能突出主体,也可以作为背景营造气氛。

塞满人的镜头,是黑白电影里面最难拍的,非常考验导演的构图,以及摄影的技术,黑泽明导演在这里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堪称教科书式的美学镜头。

里面的大量镜头都是可以作为我们美术课程指导使用的,我无法想象在那个年代,黑泽明导演是如何吧镜头的光影做的如此地“完美”。里面的人物层次,只用黑白灰的关系,就已经完美的衬托出来了,而且构图也加入了大量的东方美学思考。如果要说清楚这部电影的美学造诣有多高,文字是非常非常难表达的。个人推荐绝对要自己去看一遍。不管是故事,还是美学,只有看过之后,才会感叹这部电影是多么的“完美”。

《鬼子来了》

姜文导演,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导演之一,他拍的非常多电影,都是被“封神”的作品。他的镜头美学运用,我也觉得是国内导演的第一梯队。这部电影几乎全片都用了黑白摄影,只有最后一个镜头使用了彩色作为反转。而且鬼子来了这部电影的故事,我竟然也能看到七武士的影子,故事大框也是人民在遇到敌对势力,所拥有的真实反应。

这部电影的美学,美就美在它的真实感。和其他抗战的电影不一样,里面的老百姓在面对侵略者的时候,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士兵”。他们也会懦弱。电影最高的层次,就是可以让人代入进去,设身处地地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

电影的故事是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一天夜里,有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本来答应好了八天以后来取人,结果此后再就也没有音讯。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关的时间一久,村民们便商议将二人处死,以避免麻烦。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决意以死殉国,而翻译董汉臣则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争取求生的机会。在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直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

不久,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花屋所在部队也在其中。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的花屋小三郎。 (摘自百度百科)

根据姜文自己说,他之所以要把整部电影都拍成黑白,为的就是衬托出最后砍头镜头那一抹鲜红的血。这部电影的“低俗”镜头异常的多,但是这些镜头,却正是姜文独有的美学设计。以至于这部电影根本没有在我们这里过审上映。虽然这些镜头“低俗”,但是缺了这些荒唐的情节的话,整部电影的美学造诣就会降低一大截。隐喻的美学,这种隐喻,就非常符合东方人的思维,东方人要表达一件事,是不会直接了当地说明的,而是会告诉你一种感觉。不是每个人在第一次观影的时候就能看出来的,个人建议可以反复观看。

《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是一部真正的“民国电影”。它的叙事手法和镜头美学应用都和目前大多数电影大相径庭,从中也能让我们窥探那个时期的“东方美学”。里面的场景设计,也是非常“东方”的。而且电影里面的人物衣着,更是具有强烈的东方既视感。里面的美学风格以及极具东方的意境也影响了后来一大批导演的审美。

它的故事叙述,有点像散文死歌,婉转而且内敛。故事发生在抗战胜利后的一座南方小城里。又一个春天到来了,乡绅戴礼言(石羽饰)和他的一家—太太周玉纹(韦伟饰)、妹妹戴秀(张鸿眉饰),还有仆人老黄(崔超明饰)过着一如平常的日子。礼言在战争中失去了家产,重病缠身,丧失了面对现实的勇气,终日郁郁寡欢。妹妹戴秀倒是开朗活泼,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幻想。面对着家宅破败的局面,太太玉纹与丈夫礼言过着平淡无味的生活,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实则已没有感情可言...(摘自百度百科)

黑白电影所呈现的美学,和彩色的是截然不同的,彩色的电影,往往会让人目不暇接。但是黑白电影只有黑白灰的层次,就会让人可以更静下心来,看到电影锁包含的美学类型。里面的女性角色,都非常有时代的色彩。里面有非常多的旗袍造型就算是放到今天也是非常美的。作为一部民国时期拍摄的电影,我们也可以窥探一番,那时候的导演眼中的“美”。如果想要了解那个时期东方美学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哦。